一、古代谥法的来源有争议,用途无争议。有说是三皇五帝制谥,有说是周公制谥。著名学者王国维、郭沫若各有各的说法,且不说它。
谥号的用途,却是肯定的,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一般是人死之后,用寥寥数字,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也就是盖棺定论。
二、古代谥号主要分为三类,美、平、恶。1、美谥,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其中,“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2、平谥:如:怀、悼、哀、闵、思,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楚怀王,鲁哀公、鲁闵公等,都死得冤屈。
3、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三、古代对文武大臣高评价谥号,也分两种,一种文臣,一种武将。1、文将谥号排第一的,要算是“文正”,在宋代之前也叫做“文贞”。
魏征,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谥为“文贞”的名臣。
唐朝主要有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等人得到了文贞谥号。
宋朝得文贞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等九名。
元朝得到文正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
明朝得到文正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
清朝得到文正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
2、武将谥号排第一的,要算是“忠武”。
汉代,一名匈奴人,莎车王延,被谥为“忠武王”,以表扬其统一大汉的贡献。
三国,有诸葛亮、司马师
东晋,温峤、王猛
南北朝,柳世隆、萧嶦(憺)、段韶、元深、高昂、王劢、裴叔业、王世充
唐朝,尉迟敬德、郭子仪、浑瑊、李晟、韦皋
五代,徐温、赵崇韬
宋代,李继隆、郭守文、韩世忠、岳飞
元代,伯颜、按陈、铁木迭儿、木华黎、塔本、张柔、史天泽、张弘范、粘合重山、撒吉思卜华
明朝,常遇春、薛禄、郭登、周遇吉、张庆臻
清代,杨遇春、向荣、马玉昆、塔齐布、邓绍良、李续宾、张国梁、张勋
大致这些吧。
毕大费/文
标签: 范仲淹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