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谈谈谥号的变化?

非凡网 68 0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法是关于给谥的规定。由于人活着的时候称本名、称尊号,死了以后称谥号,不再称名,所以谥法又叫作易名礼或更名典。关于谥法的产生,古代有黄帝作谥和周公制谥两种说法。近人王国维认为,谥法的产生,是在周恭王、周懿王之后。

古代的谥法,有王朝赐谥和私谥两大类。其中王朝赐谥最为重要。谥号是固定的一些字,这些字被赋予特定的涵义,用来指称死者行为的善美、丑恶。谥字分美、平、恶三类,从而谥号也就有褒、怜、贬三类。如果死者一生为善或建有功勋,就授于昭、敬、恭、庄、襄、烈等美谥;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违背礼义,就给予暴、丑、炀、戾、荡、昏等恶谥;如果一个人登位夭折或志向未申,就给予怀、悼、哀、隐、闵等表示怜悯的平谥。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用两三个字的,如齐恒公、秦穆公、晋文公、赵孝成王、楚考烈王、贞惠文子。汉代以后,大多用两个字,如刘彻,孝武帝(简称汉武帝);诸葛亮,忠武侯;范仲淹,文正公。谥号一般在丧礼时赐给,但另外还有追谥、加谥、改谥、夺谥等名目。

朝廷在赐谥以外的给谥都属私谥,是表示对死者的崇敬和怀念,是人们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

标签: 范仲淹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