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
989年己丑秋八月丁丑,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一说生于正定)。
次年,父亲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商丘)1028年,范仲淹服母丧后方更名范仲淹。
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声誉日隆。
1029年,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书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范仲淹又上疏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范仲淹多次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
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辟所居南园之地,兴建郡学。 时苏州发生水灾,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次年,因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便连上四章 ,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改知饶州。
1037年,吕夷简被免除宰相之职,士大夫们接连不断地替范仲淹辩白,双方互相辩驳,朋党争论四起。仁宗诏宰相张士逊问计,下诏禁止互结朋党。
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因边事吃紧,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 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 八月,范仲淹请知延州,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同时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节省边境开支。仁宗诏命这支军队为康定军。
1044年,六月,边事再起,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1049年,范仲淹调任知杭州。子弟以范仲淹有隐退之意,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严词拒绝。 十月,范仲淹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范氏义庄,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
1051年,升为户部侍郎,调往知青州,因冬寒病重,求至颍州。
折叠1052年,调任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 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 ,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1. 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989-1052,吴县。范幼年随继父改朱说。喜弹履霜一曲,人称范履霜。王安石称“一世之师”。)
2. 书扇示门人/范仲淹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后人在后头。
3.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初缘张志和《渔歌子》,名起晏殊词句“神仙一曲渔家傲”。
写边塞风光、劳苦。“宋代边塞词之冠冕”。燕然未勒:汉代窦宪典故。
4.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羁旅相思之苦)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西域舞曲音译名。追:追随,挥之不去也。夜句:每夜除非做美梦才能入睡。
标签: 范仲淹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