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有地位的人死后,后人对其一生做个简单的总结评价,褒贬一下善恶功过,算是盖棺论定之意。此制度开始于周代,君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由新即位的皇帝宣布;其他人的谥号都由朝廷给出,因为是盖棺论定,基本还是能做到客观。经常用于谥号中的一些字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因此从一个皇帝或大臣的谥号里便能对他一生作为有个大致判断。
就皇帝而言,比如含有文、武、明、睿、康、景、庄字眼的,往往都是比较能干的皇帝,此类谥号属于上谥;冲帝、质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带有哀、思、怀等字眼的,往往有同情的意味,这两类谥号属于中谥;厉、灵、场则含有否定的意思,比如周厉王、隋场帝都是暴君,此类谥号属于下谥。
因儒家文化提倡孝道,许多皇帝的谥号里往往都有个“孝”字。例如汉代所有皇帝的谥号都另加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就大臣而言,也有一些常用的谥号。比如诸葛亮谥号为忠武侯,因为诸葛亮的成就及个人魅力,忠武就成了士大夫们倍觉荣耀的谥号;晋代王导的谥号为文献,因其个人成就,唐代的名臣都沿用此谥号;宋代范仲淹的“文正”谥号,也为后世名士大夫所沿用,如曾国藩便是此谥号。
需要指出的是,皇帝必有谥号,士大夫则只有地位高的才有。并且一般在其死后几年才给予,只有极少数功绩特别大的会在死时便给。另外,除朝廷公开给予的谥号外,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或士大夫,其亲戚、门生也往往私下给其起谥号,称作私谥。
标签: 范仲淹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