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范仲淹是在哪儿写的《岳阳楼记》吗?

非凡网 89 0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谥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名作《岳阳楼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名言,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广为传诵。

  读过这篇作品的人都知道该文描述的岳阳楼在湖南岳阳,但鲜为人知的是这篇作品却不是在岳阳写的,而是在南阳邓州写的。

范仲淹曾四次进京任职,又四次遭贬降职,屡遭打击,政治仕途可谓“几起几落”。但他始终清正廉洁、坚持改革,与朝中一些守旧官员以及腐朽势力作坚决的斗争。

  当时的北宋王朝阶级矛盾异常激化,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边境夷族又乘虚而入。为了挽救国家命运,宋仁宗把一向主张改革的范仲淹调回中央委以重任,支持范仲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便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但没过多久,范仲淹的改革方案又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在他们的反对下,这次改革又一次失败。

  随后,范仲淹被贬至南阳邓州任知州。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的好朋友滕子京派人来见,并送上书信一封。原来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的地方官员后,经过一番努力,把当地治理成一个经济繁荣、安居乐业的地方。他还整修了江南名楼——岳阳楼。像这样的事情,该有人为此作记才好,那该让谁来为此作记呢?他想到了自己的好友、文才出众的范仲淹。

  于是滕子京先画了一幅岳阳楼的草图并附书信一封,派人送至千里之外的邓州。面对老朋友的千里求文,范仲淹甚为感动,当晚便热情招待了使者,安排信使休息后,范仲淹乘着酒兴,在花洲书院秉烛执笔,参照岳阳楼的草图,他仔细构思起来。当时正值农历九月中旬,秋高气爽,菊香飘溢,拿起笔来他顿时思绪万千。

  他想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了自己在邓州为民做出的一切。他觉得仅仅治理好一个地方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都富裕了,才能使老百姓真正安居乐业。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都应该以天下为公,要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品质。想到此,他便奋笔疾书,很快写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这篇名作就是范仲淹一生为人的真实写照,后来被历代仁人志士奉为经典。

范仲淹在写成《岳阳楼记》后不久,皇帝下令把他调往荆南府,可他在邓州的两年已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听说他要调往异地,当地老百姓便遮道苦苦挽留,皇帝只好又让他继续留任。

  一直到皇祐元年(1049年)他才离开邓州调往杭州。

标签: 范仲淹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