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真是豪放词的开宗吗?为什么?

非凡网 73 0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创作的一首抒怀词,也是他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这首词作于北宋1040至1043年期间。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镇守西北边疆,正值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这首词是范仲淹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真是豪放词的开宗吗?为什么?-第1张图片-非凡网

全词如下:

渔家傲·秋思 宋代 ·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的大意是,边塞的秋天,风景宜人,天空的群雁,结队向衡阳飞去。四周满是敌军。羌笛声、马蹄声,千山连绵不绝。边塞外炊烟升起,太阳的余晖映照在大漠之上。我是多么地想要回到家乡,但是我在战场上还没有立功。一杯浊酒寄托着我对家乡无尽的思念,而我则借酒来消除我对家乡的思愁。边患未除,我怎么有脸去见皇上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啊。在边塞已有七、八个年头,整夜听的都是羌笛悠悠的声音,听久了竟也已习惯了,但秋意袭来,有时听到这些声音,满满的思愁充溢着我的心,竟彻夜未眠。无尽的乡愁但在未立功之前,又从何说起?将军白发,士兵流泪,不都是未立战功而哀伤吗?

上阕写景,首句顿入,起调突兀,俊骨雄风,千峰连亘如屏障,孤城日未落而城门紧闭。突出布防将士的备战警惕。下阕抒情。表达将士功业未立,无颜归家的责任感,披露爱国衷肠。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真是豪放词的开宗吗?为什么?-第2张图片-非凡网

在诗词的发展历程上,流传下来很多的流派,其中豪放派的词有着很大的特点,也有着一些赏析的技巧,以及其特定的规律。豪放派的诗词有着一种浑然天成的气势,这些词在言语的应用上有着很大的讲究。

这首词只能说范仲淹开创边塞词豪放之风。它抒发的是苍凉悲壮的感情,意境开阔,具有明显的豪放风格。这样的风格对后来的苏轼和辛弃疾都有明显影响。

豪放词是北宋豪放派自创的一种释放诗人情怀的诗词体裁。豪放派,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豪放派这一名字,是北宋诗文的革新派作家王安石、苏轼、苏辙用“豪放”一词撰文评诗,而叫响起来的。首先用“豪放”词评词的就是苏轼。

豪放词有一个产生与发展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分为预备期(初期),奠基期,鼎盛期和延续期。预备期就是北宋早期范仲淹写的词《渔家傲·秋思》(又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这首词发出了豪放词之先声,是预备阶段。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真是豪放词的开宗吗?为什么?-第3张图片-非凡网

这首词具有豪放词的特征。体现了作者渴求为封建体制下受压抑个体的心灵解放。“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了将军英雄气概和征夫的艰苦生活,又暗喻了对宋王朝重内轻外的政策不满。词中的爱国热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的情怀,构成了将军与征夫们又思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这种强烈的报国情殇与苏轼《密州出猎》词没有什么两样!“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只不过,苏轼这首词写的更加豪放,气势恢宏,使豪放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虽然苏轼提出“豪放”词,但是,豪放词先声是范仲淹,他应该是豪放词的开宗者。因为,范仲淹之前没有类似于豪放派的词作,只有范仲淹的这首词《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写这首《渔家傲·秋思》词时,王安石和苏轼年龄还小,他们是后来豪放词的奠基者,并达到鼎盛期,进而,使宋代的豪放词延续到今天。

标签: 渔家傲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