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一生是怎样的?

非凡网 48 0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范仲淹幼时家父早逝, 随母亲改嫁朱氏。因受继父家人歧视,他自幼形成自强不息的性格。范仲淹刻苦攻读,于1015年中进士,步人仕途。他多年在地方任职,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后来升至参知政事,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镑,数度被贬。

  1052年,范仲淹病逝于徐州,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著作有《范文正公集》等。范仲淹早年丧父,随母亲改嫁给一个姓朱的人家,并由此改名为朱说。尽管朱家是长山有名的富户,但朱说没有丝毫纨绔子弟的习气,从小刻苦读书。他二十一岁那年为了安心读书,去附近的醴泉寺借住。

  朱说经常读到深夜,很多时候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当时,朱说的生活极其清苦。他每天只煮一锅稠粥,等凉了划成三块。到吃饭的时候,拿出一块,拌上些许韭菜末,再加点盐,就是一顿饭。生活上虽然很苦,但他毫不懈怠,加倍努力学习。朱说在学习之余,看见朱家兄弟们整日花天酒地,靡费无度,无所事事,便加以规劝。

  不料,朱家兄弟反唇相讥:“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用得着你操心吗?”朱说觉得话中有话,便追问是怎么回事。朱家兄弟拂袖而去,旁人告诉他:“你是姑苏范墉之子,后来你父亲病故,你母亲带着你改嫁到朱家的。”朱说知道这件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震动。他这才知道,为什么平日里兄弟们总是合起伙来挤对自己,父亲却不闻不问,母亲也只是在一旁暗自垂泪。

  他感觉自己太委屈了,真想大哭一场。朱说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他已经过了受了委屈就流泪的年龄,他已经懂得如何正视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当天晚上,朱说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他想,寄人篱下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如果到继父那里告兄弟们的状更是自讨没趣。最后,他打定主意:自己的道路自己走,靠他人靠父母都不是办法。

  于是,朱说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朱说在应天求学期间,昼夜苦读,不敢浪费一点时间。有一次,皇帝驾临应天,当地的读书人都跑去献媚,都认为这是一个出人头地的绝佳机会。朱说却好像不知道这件事一样,照常读书学习。传说他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每次读书疲乏到了极点,就用凉水浇脸,以驱除倦意,继续苦读。

  他的食物也不充裕,在醴泉寺时每顿饭还能喝上一点粥,这时粥都不多,一天只能喝上一顿。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简直不是人过的生活,但朱说却从不叫苦。朱说缺衣少食,刻苦读书的事被当时的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知晓。留守大人哺嘘不已,马上给朱说送去许多丰盛的饭菜。

  可是,一连几天过去了,这些山珍美味都放坏了,朱说却一口也不吃。留守知道后大为不悦,便派人问他为什么不吃,朱说向来人深施一礼,说:“我不是不感激留守的深情厚谊,只是我已经习惯于粗茶淡饭。如果现在我享用了这些丰盛的饭菜,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留守大人听下人回禀后,连声叹道:“奇人,奇人!”有心人,天不负。

  朱说五年寒窗苦读,博览群书,终于成为一个不仅精通儒家典籍,而且多才多艺的人。1015年,朱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他把母亲接到衙署,朝夕侍奉。不久,他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标签: 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