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这是范仲淹的人生理想,但最终命运选择了他做良相。
范仲淹是宋代最具职业精神的言官,是宋代官场啄木鸟,是不平则鸣的斗士!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谥号“文正”。在宋代,“文正”这个谥号是授予文官的最高等级,据说范仲淹是宋朝第一个得到这个谥号的人。他像啄木鸟一样一生都在为宋朝挑刺看病,他有着一张乌鸦嘴,看不惯的就“不平则鸣”。在范仲淹看来,“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范仲淹仿佛是上帝派到凡尘的英雄,不是来享受世俗的生活,而是要拯救这个行将崩溃的世界的。他是宋代最大胆的文人,欧阳修说他“敢与天子争是非”,他拥有一颗最坚硬的心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夺”。范仲淹始终秉持“士不死不为忠,言不逆不为谏”的原则,这让他成为宋代最具职业精神的言官。
范仲淹是老谋深算的战略家,是开边塞词新声的著名词人!范仲淹后来改行做了武官,负责在西北和西夏人做军事斗争。在军事上,范仲淹不是个刺头,而是个老谋深算的战略家。他不会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更不会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采取积极防御政策,培养出许多像狄青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并训练出一支作战强悍的部队,为宋朝西北边境的安全立下汗马功劳。在西北戍边期间,范仲淹写下了一系列的《渔家傲》词,气势悲壮苍凉,意境雄健刚烈,开豪放派宋词的先河。
范仲淹是一个失败的改革家!“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这是范仲淹的人生理想,但最终命运选择了他做良相。庆历三年,范仲淹被调回京师任副宰相,开始了他那一段在历史上被称为“庆历新政”的政治改革。任何一项改革必将损害权贵阶层的利益,特别是在加强干部管理、清退不合格官员方面,范仲淹砸了很多人的饭碗,引起了反对派的强烈反对。于是范仲淹被贬到河南邓州去喝西北风了,而他的支持者欧阳修、富弼也纷纷被贬,轰轰烈烈的改革灰飞烟灭。这是他最后一次被“光荣”,再也没有回到京城。这是范仲淹最后的时光了,他从邓州到杭州、青州、颍州,最后逝世于徐州。
范仲淹是热衷慈善的教育家。作为宋代最知名的公知,最大胆的言官,范仲淹始终廉洁自律,“直道岂求安富贵,纯诚惟欲助清光”是他为官的座右铭。即要做一个直道而行、清心寡欲、清正廉洁的官吏。他自己奉行简约,“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但是对别人,范仲淹却是个大慈善家。富弼说:“公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每抚边,赐金银甚多,而悉以遗将佐。”他在苏州首先创办“义庄”这种民间慈善机构,以接济族人。范仲淹深知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他曾大声疾呼,“善国者莫先于育人,育才之方莫先于劝学!”在尊师重教思想的指引下,范仲淹每到一处,总是首先兴学聘师,后来做到副宰相时,更下令所有的州县一律办学。在苏州做官的时候,他买下一块叫做“南园”的地,本想建造私宅的。风水先生告诉他买了块风水宝地,今后范家必将出公卿贵人,范仲淹听了大喜,既然是块风水宝地,那就拿来做学校好了,让它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岂不比我家多出几个公卿贵人更好吗?于是他就在这里修建起了苏州郡学,这就是现在著名的苏州中学的前身。
标签: 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