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什么风光?如何理解?

非凡网 99 0

最近在看混子曰写的唐诗半小时,看到这道问古诗的问题,就像尝试解答一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什么风光?如何理解?-第1张图片-非凡网

要想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就得先看看作者当时是什么状态。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正好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之一,除了这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外,还有一首《凉州词》传诵了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从这两首诗的风格可以看到,王之涣很擅长于写边塞风光,而且内心豁然而豪放。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什么风光?如何理解?-第2张图片-非凡网

他出身在山西太原,在盛唐时期正好就属于边塞,也就是说当高适、王昌龄他们千里迢迢来到边塞而有感而发的时候,王之涣童鞋只需要出门右拐就能看到边塞风光。这种天时地利的成长条件,让他性格豪放视野开阔,想象力非常丰富。

而鹳雀楼就在山西永济市,它和武昌黄鹤楼、洞庭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楼。可见,它本身的高度和气势定是恢弘壮丽的。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什么风光?如何理解?-第3张图片-非凡网

满怀宏大志向的王之涣,当年正处在意气风发的三十五岁青壮年时期。他闲来无事,攀上了隔壁这座鹳雀楼,不禁直抒胸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祖国的大好河山啊,分分钟就被带到了千万诗歌爱好者的眼前。

这种“看着远方太阳慢慢紧靠着大山而匿迹,天际边的黄河水萦绕着云雾而滚滚流动,最终流向大海”的画面,几乎每个时代的读者都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磅礴气势。

而诗人能写出这样的恢弘画面,也正是他心胸的宽广与志向远大。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什么风光?如何理解?-第4张图片-非凡网

后面两句更是点睛之笔,流传千古。简单10个字,把人们从景物中带到更深的哲学世界里:想要看到更多,就要站得更远。不言而喻,人们想看到更多的不仅是风景,还有理想抱负,那也要更高的视野才能进一步达成呀。

要知道,身为四大名楼的鹳雀楼从来不缺游人光顾,尤其是在唐朝。在王之涣上楼之前,其实已经有不少诗人也在上面灵感乍现,吟诗一首。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什么风光?如何理解?-第5张图片-非凡网

比如诗人李益就曾留下与王之涣同名的《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借景抒情,婉约惆怅,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感慨,和王之涣童鞋的风格大相径庭。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什么风光?如何理解?-第6张图片-非凡网

另外还有诗人畅当留下的《题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感受一下,是不是和王之涣的大画面气势有所差距?这就是为什么在王之涣之前,鹳雀楼一直没有声名鹊起,直到这首《登鹳雀楼》出现,人人都欲登楼观景。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什么风光?如何理解?-第7张图片-非凡网

这就好比这座楼无意中选了王之涣作为代言人,一首诗就成了最好的广告语,而且还是流传千古的广告效应,成就了这座网红款4A景区。

所以,王之涣这首诗告诉我们:

1、多出去看看祖国大河河山的风景,并把它带到更多人面前;2、人生哲理: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3、产品营销推广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包装成文化来宣传,一首诗流传千古,而且辐射的人群超越时空。

你们觉得呢?

标签: 登鹳雀楼王之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