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远眺,王之涣的什么诗里的什么诗句?

非凡网 63 0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首诗想必大家六岁之前就背过了吧,可无论哪本书里都不会说这是首大悲之诗吧。

河东男儿,极目远眺,吟山咏海,好不慷慨。

最后还升华出人生经验来了对吧,不信你看,多少人同学录上写的“更上一层楼”。

可果真如此吗?

他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登楼,只为赶在日落之前欣赏这暮色。

白日马上就要藏入山里,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他必须加快脚步攀登这座危楼。

这样才能将这千里惨景尽收眼底。

一步两步,一步两步,一步一步似爪牙,似魔鬼的步伐。

他是在跟时间赛跑,准确地说,他在跟生命赛跑。

他偶尔停下,凭栏远眺。

君不见,君不见,他都见过。

他见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也见过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因为这就是眼前的场景。

你看那暮色将至,日薄西山,光明即将走向尽头,世界将笼罩在未知的黑暗中。

你看那逝者如斯,入海不还,那分明是刻戎冥河席卷着万千灵魂奔向冥界。

而他却无可奈何,只能吟诗。

他感于此景,欲张口大呼江阳,却无奈将声音压回喉咙,低吟尤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他把感情蕴藏在韵里,这一韵的核心字,就是愁。

王之涣生平留下的信息不多,此诗的具体背景我们不得而知。

也许他看到如此愁景,顿时感叹生命,愁天下众生,大慈大悲。

这便上升为一种关于生命的哲♂学,这么理解,当然正确。

但如果把这两句当作至愁之景,那便是大误了。

此诗至愁之景不在白日,不在黄河,而在于他那方急方缓的脚步,那永无止境的高楼,那难满的欲。

古今多少文人骚客登楼赋愁,无非看看吴钩,拍拍栏杆,悲秋怀亲,愤世伤时。然后下楼回家。

而他,为了一览千里无限惨景,竟然要一层层地登楼。

一层一层,究竟几层?他也没有个数,只能告诉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他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也不知道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只知道无限远眺,无限登楼。

他急促地攀登着,永远走不到尽头,楼愈高,天愈寒,景愈惨,人愈愁。

一个西绪弗斯式的英雄,荒诞地登楼,只为一睹消逝前的美。

仿佛魏晋狂士醉哭穷途之末,又如东瀛武者殒命落樱之间。

而这却是不可能的。因为他要更上一层楼,永无止境。

他自愿接受这介于生与死之间永生的痛苦与惩罚。

这便是此诗至愁之景。

如前所述,王之涣留下的资料甚少,他的生平无从详知,不过我相信他是个有故事的人。

他留下的每一首诗,都透露着痛苦与哀愁,这首当然也不例外。

他是否由己及人悲悯天下苍生?又是否透过盛唐的影子看到了动荡的未来?我们无从而知。

不过我知道,

他为满一时穷目之欲而登此无极之楼,是个飞蛾扑火式的悲剧。

因为当真正他穷目望到千里风光之时,

他此生再也下不来那座鹳雀楼了。

标签: 王之涣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