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怀思:“清风扶山岗,明月照大江”,其实里,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诗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为什么呢?唐代大诗人李白,时龄二十六岁时就旅游在外。农历九月十五日这一天,他来到了扬州。夜晚时分,他看到了一轮皓月当空,于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这就是李白的《静夜思》,其中一、二两句着墨浅显且平铺直叙。
为什么我喜欢呢?首先,“床前明月光”,真实可信度高,既无华丽之词藻喧染又没有悬念可遐想,令人一读就懂;其次,“疑是地上霜”,常人不是没见过,表面上都是一种错觉,事实里也不失本真。虽没有诗人张若虚“空里流露不觉飞”的立体感,但有更朴素自然的一面。
喜欢是岀于内心,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底何义?喜欢它,人们就时常赞誉它。胡应麟曾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其实,《静夜思》就是“无意于工而不工者”的样稿:
这就是李白客居他乡,思乡心切之表述,借喻秋月之美,联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情。
“床前明月光”:十五日的月,既圆又明亮,挂在床前面的窗户上。就是说人在室内能看见天空中的一轮皓月。
“疑是地上霜”:怀疑是地面上下了一层霜,其实,是一种错觉感知,明知是月光照地,却违心认为是“霜”,但也真实。因为时令九月里草木遇冷已结霜。
看似直白浅显,“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还有你不了解的由来,为什么这样说呢?字面上,人们对此认知简单明了,确实是真实画面的写照。又谁知生活中的李白是真的在床上或屋内么?
这首诗中的“床”,是指古时候的一种藤椅。李白不在屋内,也不在床上,而是在旅舍的院子里。
从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就恰当不过了。李白是躺在院子的藤椅上,望一望天空中的一轮明月,再看一看院子里的地上,是不是月光普泻、似银霜着地呢?!
总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用词朴实,却寓意深刻,把月光叙述的很彻底。属于自然流露,却又不一般景象。
标签: 李颜贺南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