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雅号"小吃"

非凡网 69 0

  只看楼主 高亮楼主 只看某人回复 关注此帖 专为中长篇设计,阅读更方便! 复制本帖地址

  『短文故乡』 [随笔]文化雅号"小吃"

   作者:老瘦城 提交日期:2009-5-14 19:12:00 访问:166 回复:17

  文化雅号“小吃”

    说起哈尔滨道外的小吃,人人都叫绝叫好,我们的祖辈们从山东、河北老家出来,肩上扛着搭理,腰里塞几个饼子上了路,三五人合计着闯起了关东在傅家甸生息。渐渐的这里聚集了很多人,生活在这里,有了摆摊和流动的货郎,街头杂耍卖艺的。除了这些人,大多数人旧时主要是做“苦力”俄国人称他们为“老博代”,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一天劳累下来,顾不上做饭,在北市场、荟芳里、延爽街一带的地摊上随便吃上一顿,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睡上一宿,明天接着还是这样重复的生活习惯。有时哥几个闲着没活了,有人把人拢到一起喝几盅。由于挣钱少,还要往关内的家里寄钱,大伙合计着不能大吃,咱们小吃,既经济又便宜。渐渐的人们就把地摊饮食叫起了小吃。这些人的饮食基本上以汉族饮食为主,以面粉、大米、高粱米、玉米、小米等为主食,当时哈尔滨道外街头饮食是非常发达。由于人们的聚居,后来形成了很多小酒馆、小菜馆、小面馆等等,他们经营上基本是鲁菜和凉菜,并以鲁菜为主,但因受北方少数民族和外侨的饮食影响,竟相发挥和创新。在百年后的今天,哈尔滨道外区的小吃文化已初步形成体系,共有7大类近150余种。

    面食是我们生活中的主食,常见的“老都一处”水饺、天津“狗不理”包子、张包铺排骨包子、家常包子、宝盛东圆笼蒸饺、老仁义馆牛肉馅蒸饺、范记永三鲜水饺、老边饺子、麦穗饺子、家常白菜饺子、红光馄饨、火勺馄饨,李连贵熏肉大饼、继红鸡蛋吊炉饼等等,现在的人们还念着这些老吃法、老字号,专吃这口儿,几天前,我父亲要吃“狗不理”的包子,我开车去店里买了二斤,送到父亲跟前,老父亲边吃边叫好。

    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愿意吃面食,什么金丝饼、小米饼子、玉米面饼、梅花饼、烙焰饼、吊炉饼、枣饼、糖饼、煎饺合子、薄饼卷鸡蛋、油炸糕、年糕、粗粮奶油切糕、凉糕、黄糕、大米花糕、老鼎丰糕点,向前烧饼、向前扛头、炸元宵、煮元宵、煮汤圆、面片、刀削面、抻面、牛肉面、打卤面、肉面、炒面、朝鲜冷面、手擀面条、炒粉、枣面鱼儿、凉粉、金龙大麻花、蜜麻花、金米窝头、金头菜团子、糖三角、炸焦圈、驴打滚、缸炉烧饼、桂花斋的耳朵眼儿炸糕、永发合糖酥小烧饼,永发合元宵。您瞧,一个个老人那表情,真让人高兴。他们一边吃一边品评着这些面食,哪些好,哪些不如从前了,然后非常认真的叫来经理,还提了两毛钱意见。

    早点,我们都要有粥,如高粱米粥、苞米面粥、小楂子粥,大楂子粥,腊八粥、桂花粥,莲子粥,大米粥,小米粥,绿豆粥,黑米粥,地瓜粥,糯米饭,卤肉饭,苞米面疙瘩粥,喝过之后胃肠舒服。早点买个烧饼或煎饼、果子、煮茶鸡蛋、油饼砂锅、鸡蛋饼,您要不喝粥还可以喝碗豆腐脑儿、豆汁儿。说起早点,我父亲还是最喜欢吃煎饼,母亲做饭不及时或有事外出,父亲就跑到小院子里拔两棵大葱急忙走出家门,到了圈里的煎饼铺买上两张煎饼,把大葱一卷,边走边吃,吃的津津有味。

    讲究营养还是多吃豆类,如炸臭豆腐、卤水豆腐、炸椒豆腐、肉末豆腐、虾米豆腐、麻婆豆腐、小葱拌豆腐、油炸豆、咸水煮豆、豆干、豆汁等。最让人难忘的是小葱拌豆腐,早些年日子穷,没有下酒菜,人们拿上碗到街摊上买回两块豆腐,点上几滴香油,切点儿葱花“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吃起来香醇可口,营养丰富。

    到了中午或晚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叫上几个下酒小菜,像炝土豆丝、炝海带丝、炝花生米、炝黄豆芽、炝绿豆芽、炝金针蘑、果仁菠菜、三丝抱豆、老虎菜、老醋海带根、一绝薯片、麻辣黄瓜、五香花生米、炝田螺、凉拌牡蛎。这些菜都任你挑任你选。

    现在人们讲荤素搭配,让老板到附近的馆子,叫几个肉菜,像狮子头、石锅烤肉、铁板烤肉、赵家扒鸡、魏家扒鸡、熏鸭、熏鹅、羊肉、驴肉、炒肝、肉皮冻、肉皮辣酱、小炸鱼卷、油焖小酥鱼、炸海鲜、炸江虾、精炒小海鲜菜等。现在肉食品多的很,如裕昌烧鸡、佐家熏酱、一手店猪手、正阳楼干肠、肉联红肠、商委红肠、松仁小肚、叉烧肉等。我说的小吃也不一定全,可你吃了就全了,见了人就说一说、传一传,这也就全了。我们都这么做,哈尔滨道外小吃才能家喻户晓。现在全市的大街小巷都在打造老道外的小吃品牌“老道外扒肉”、“老道外砂锅”、“老道外石锅烤肉”等等,只要是老道外有的,人们都来品尝,想都打出去,这是好事,说明老道外能出品牌,会打造品牌,实际就是我们说了、传了,老道外的小吃真正会传承下去。

    如果您把汉族小吃吃腻了,咱换一换,吃清真菜馆,清真小吃是咱道外一绝呀!有清真小碟菜、烧麦羊汤、羊杂拌葱泥、牛羊杂碎、酱羊蹄儿、羊霜肠、羊肉串、扒羊脸儿、牛肉条、溜胸口、水爆肚、溜镜、溜上、下三样,散代、酥肉、全羊汤等,主食有牛肉蒸饺、铁锅回头、烧麦、馅饼、香油酥饼等。记得第一次我跟爷爷去吃“仁义馆”的蒸饺,跑堂的伙计先把我们迎进门,安排好座位、沏上茶,送上书报,然后又是擦桌子,又是摆碗筷,等饺子一出屉,我也顾不得拿筷子,抓起就往嘴里塞,爷爷还来不及阻止,我已被溅了满脸的馅汤,疼的直哭,从此记住了“仁义馆”和吃蒸饺先放“汤”的秘决。

    除了以上七大类之外,老道外还有一些小吃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听老人们说,过去有一种小吃叫“烫驴肉”,约在40年代以前,道外的三不管一带有此“烫驴肉店”。店铺外木桩上拴着一头活驴,旁边的火炉上饶着滚沸之水。按食客指定驴身的某个部位,由店家用沸水浇烫这一部位,烫得驴狂叫不已。烫煺毛后,再烫多时,然后用刀割下该部位,切碎放盘中,加调料,供食客下酒。还有一种小吃称为“驴马烂”,“驴马烂”本是骂人的脏话,但早年确有“驴马烂”一食。在道外太古街和东菜街一带,有几家汤锅店,把剔骨的马、驴肉及下水入老汤中煮得烂烂的,捞出切碎块,批发给小贩,小贩再辅以各种调料,加工后,即为“驴马烂”。而今道外已不多见,只有哈市近部还有几家经营。

    老道外还有许多带有地域特点的小吃,如老奤焖子就是河北特有的小吃,大约在本世纪40年代,有位自乐亭的小贩,自称“×老奤”,臂挎黑抽漆的食盒,每层食盒中有圆形碗,盛装“焖子,在街头出售,人称“老奤焖子”。主要采用绿豆粉,和以肉末、鸡汤、盐、葱花、姜丝等,或炒或蒸,凝固成型。在冀东,本是寻常食品,但在哈尔滨则“物以稀为贵”,极受孩子们欢迎。从我记事起,奶奶一听到圆润的叫卖声,便喊着,迈着笨拙的小脚,从外面端来一碗老奤焖子,她用舌头捻着食物,两眼眯成一条缝,满足的吃起来。又如“萨其玛”,本是北京的宫廷小吃,也传到了老道外。这种用面粉加糖稀(饴糖)、芝麻、青红丝、瓜子仁等油炸后制成的点心,至今仍深受哈尔滨人所喜爱。我第一次见“萨其玛”是在邻居王大妈家里。王大妈是满族人,一次,我到她家去玩儿,恰巧她买来“萨其玛”祭拜祖宗,我好奇的问她这是什么,她掰了一块,顺手塞进我嘴里,我从此便记住了这甜美的味道。

    由于受俄罗斯侨民的影响,许多带有俄式特点的小吃也传到了老道外。大列巴就是其中之一。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哈尔滨就有许多生产“列巴”的工厂和作坊。虽然老道外的列巴作坊不象秋林公司的那样有名,但口味却更胜一筹。“列巴”,按重量分大、中、小三种,造型样式也很多。大“列巴”除圆形的外,还有状似枕头样的长方形大列巴,小“列巴”有圆形的、梭形的,“赛耶克”(一种梭形的硬酥皮小面包)尤其受欢迎。还有像手镯一样的“列巴圈”,小孩子们很爱吃。此外,有的精粉“列巴”,夹以果脯、谓之果脯面包;有的则饰以奶酪或奶油,称为奶油面包,品种之多,美不胜收。记得我很小的时候跟爷爷去江心岛打鱼,爷爷特意买来一个大“列巴”,一路上兜里香喷喷的列巴味向我袭来,爷爷撒下第一网不留神,我早就把列巴吃了一半。还有许多道外人在夏秋之际,都在家里做俄国人喜欢喝的“苏波汤”。其主料是新鲜的卷心菜、土豆、西红柿,配以牛肉、牛骨煮制而成。因为家家都会做,汉族人又多,逐渐以猪肉代替牛骨牛肉。这也是俄式苏波汤的“汉化”吧。

    早年间赶庙会的时候还能见到一种被称为“碗蛇儿”的小吃,别看它名字奇怪,其实只是用荞麦面制作的凉粉状食物,用两个浅碗儿盛装,对口合在一起。吃时切成菱形或三角形小块,调以酱油、醋、蒜泥、芝麻酱等,仍放碗中,置展中蒸制,用电镀的小型三齿叉叉食。口感十分筋道。

    买卖兴隆,财源茂盛是生意人的良好愿望,故而店铺字号码多款以吉利之意。

    对于昔日红红火火,今日惨淡经营的诸多知名店铺,必须按照保护知名商标内在价值,依法转让商标的方式,培植发展特色餐饮业。对老仁义、桂花斋、东来顺、范永记和回头香等餐饮和名店铺,进行调查、筛选、登记注册,依法获得商标专用权,并通过公开拍卖,寻求社会资本注入,加快传统知名小吃的发展。同时还要鼓励发展传统知名餐饮业店铺,如张包铺、李连贵熏肉大饼,继红鸡蛋吊炉饼、宝盛东圆笼蒸饺等多家特色店铺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创新餐饮品种,实行送餐上门服务,其传统口味与周到服务重新被市民认可,使传统特色餐饮业重新焕发生机。遗憾的是如今这类牌匾多已荡然无存。

    由此可见,赋有文学的雅号不仅易于招徕顾客和增加店铺知名度,而且还可以体现店主的文化素质及经营素质,故店铺字号不可等闲视之。

标签: 李贺的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