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从庚辰本第21回眉批:赵香梗先生《秋树根偶谈》入手,找出秋树根背后隐藏的秘密。
资料1:赵香梗先生《秋树根偶谭》内,兖州少陵台有子美祠为郡守毁为己祠。先生叹子美生遭丧乱,奔走无家,孰料千百年后,数椽片瓦,犹遭贪吏之毒手,甚矣,才人之厄也。因改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数句,为少陵解嘲:“少陵遗像太守欺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折克作己祠,傍人有口呼不得。梦归来兮闻叹息,白日无光天地黑,安得旷宅千万官,太守取之不尽生欢颜,公祠免毁安如山。”读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
资料2:谁知黛玉走来,见宝玉不在房中,因翻弄案上书看,可巧翻出昨日的庄子来。看至所续之处,不觉又气又笑,不禁也提笔续书云:“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文。 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上述两份资料显示:作者用“庄子因”作为“草蛇灰线”连接词,将赵香梗先生的《秋树根偶谈》与黛玉的“无端弄笔是何人”进行了巧妙对接,所要传达的声音就是从“秋树根”入手可以发现“弄笔是何人”。在此处我们看看作者想借庄子演化出一个什么答案。这两段话的关键词、句是:杜少陵、秋树根、兖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因索书甚迫、庄子因、子美祠为郡守毁为己祠、弄笔是何人。
(绿蜡出处告诉我们出处很重要)我们先找出涉及到这几个关键词的杜少陵诗,然后再去进一步查找线索。
《孟氏(集有过孟十二仓曹十四主簿兄弟诗)》杜甫孟氏好兄弟,养亲唯小园。承颜胝手足,坐客强盘飧。负米力葵外,读书秋树根。卜邻惭近舍,训子学谁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登兖州城楼》杜甫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人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从上下文可以发现:作者是想通过春秋笔法用杜少陵的两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登兖州城楼》,不着痕迹地将 孟氏“秋树根”被“秋风所破”,最终在《登兖州城楼》上现出“孤嶂秦碑在”(后人留下的一些诗文”碑暗定知含雨色,墙颓可见补云阴“,”牛鬼遗文悲李贺“,还有文本中的曹娥碑、追魂碑都一再暗示碑很重要),此处批书人的目的是要引申出“秋树根”转为“秦树根”的过程,那么谁的茅屋被秋风所破呢?其实该茅屋就在吴梅村的一首诗里(有关文章已整理出来),这篇杜撰的文章言外之意就是演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该书确实是经披阅增删的,故才有“兖州少陵台有子美祠为郡守毁为己祠”一说。
果真有“秦树根”吗?秦树根又指向何人?既然是《红楼梦》的弄笔人,该书在开篇又说有传诗之意,我们就从清朝诗人作品里寻找这个既有“秋树根”又有“秦树根”的人物,这时一个被清初诗坛盟主王士祯(创"神韵说")称为“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本朝大一统阅六十载,作者亦多矣,余独以仙才许蒲坂吴君。”吴雯,天章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贻洪昉思》吴雯”洪子读书处,静依秋树根。车马何曾到幽巷,肮脏亦不登朱门。坐对孺人理典册,题诗羞道哀王孙。……頺然醉卧借芳草,忽忽明月升金盆。方纲按……渔洋所存今亦存之然恐不可以训后人矣“
《还书与子文》吴雯”昨日借书来,今朝送书去。何从点脂粉,亦未污寒具。他时重相过,请参句中句“。
这两首诗是否就印证了第21回脂批:赵香梗先生《秋树根偶谈》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若还能找出吴征君含有“秦树根”的诗,则更能说明问题。
《岱路中作》吴雯”入山不五里,景色凄以繁。泉绕汉祠外,雪明秦树根。狂飚晚藤落,斜日溪禽喧。悠悠游子心,对之转忘言“。
由此我们可以认定吴雯确实和赵香梗先生《秋树根偶谈》存在一定的关联,我们再来看看王士祯为吴雯题墓志铭,称初见其诗,有“泉绕汉祠外,雪明秦树根”,“浓云湿西岭,春泥沾条桑”,“至今尧峰上,犹见尧时日”诸句,吟讽不绝於口。可见这些诗被王士祯夸得多么神奇。那么吴雯是否就是《红楼梦》的披阅增删者,秦树根是否就是意在情根(青埂峰:脂砚斋批云:“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我们发现该诗的“入山不五里”,可以引申出 第九十五回“仙机隐语,青埂峰,入谁的门”,答案应该就是“入山门”。这个我们还可以从第21回脂批《秋根根偶谈》随后的第22回的山门和寄生草得到印证。
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只‘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慢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由此可见该回目的寄生草就是在暗示《红楼梦》的成书是寄生可出,所以宝黛要不停地参禅。当然我们也可以由秦钟谐音情种,判断秦树根谐音情根,意在情种。如果我们再延伸阅读一篇吴雯写陈子文有关的《香泉》诗,并结合《红楼梦》文本第七十回《桃花行》,可以发现更多有趣的巧合。
《香泉》吴雯【香泉,鹿城大忍寺泉也。陈子文使君饮而甘之,搆亭其上名之曰:香泉。余过题诗遂以为别】乳窟有蝙蝠,千岁化为白,微躯何足恋,生理尚知惜,嗟哉丈夫身,昻藏俨七尺,胡为竞贪冐,天机日狼籍,甚爱必大费,珠玊叹轻掷,十月鹿城道,小憇越阡陌,偶酌泉水香,感慨风生腋,将无无热池,于兹潜逺脉,使君具悬解,搆亭着双屐,银瓶汲铅华,石鼎錬金液,倐忽得要妙,疾如马驰驿,更喜金界近,寳阁镇潮汐,碑古薤倒披,经富莲横积【寺有隶碑,甚古,全藏一部积箧中】恨不谢尘累,久住濯精魄,缨组君正烦,饥冻我方迫,题诗留碧玉,洒酒振归翮,一水一切水,浮幢何间隔,大道本无负,交臂岂创获,两两素心存,终古照泉石
宝玉一壁走,一壁看那纸上写着“桃花行”一篇,曰:“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红楼梦》第七十回)
我们细读会发现《桃花行》的帘外、帘内确有天机(为什么用“帘”非常有趣,我们在宝琴怀古诗里已经提到,当然还有更多用处),“天机烧破鸳鸯锦......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中的天机、金盆和香泉正好指向了吴雯给洪升的《贻洪昉思》“洪子读书处,静依秋树根。……頺然醉卧借芳草,忽忽明月升金盆”。以及陈子文使君饮而甘之的《香泉》、天机日狼籍。而“寺有隶碑”,与上文的秋树根、借书还书、孤嶂秦碑在,又进行了一次关联,这么多的巧合,也更印证了宝琴《赤壁怀古》诗的谜底“碑”这个答案是完全正确的。
若细读《贻洪昉思》还可以读出门盆痕昏根的韵,非常有意思。如果再用耗子精偷香玉的分身法搬运,还可以将“泉绕汉祠外,雪明秦树根”中的汉祠外衍生出“曹”,雪明中找到“雪”,秦树根里找出“芹”,一个曹雪芹就这么化出来了,甚至可以将“浓云湿西岭,春泥沾条桑“中的湿和沾化出一个曹沾,神韵说的大咖王渔洋没有一点妄语,吴莲洋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如果你再去读王士祯写莲洋先生的墓志铭原文还可以读到“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而王士祯吟唱不绝的”门前(万里)九曲昆仑水,千点桃花尺半鱼“,更是意在”万艳同杯,千红一哭“(半鱼意在鲛人泪)。
再去读读吴天章的生平,你就知道为什么书中一再强调”道在蝼蚁“,妙玉为什么独喜范成大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其实作书人意在”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
言外之意如果是仅仅影射,那自古以来一笔两个故事就太多了。
标签: 李贺被称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