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什么说最不喜欢李商隐的诗

非凡网 38 0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贾母带领众人逛大观园。其中一个情节是大家在河里划船,宝黛钗共乘,宝玉看见枯败了的荷叶,问为什么不叫人拔了去。黛玉反驳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李全诗为: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对于林黛玉的这句话,历来读者多有不解。李义山,即李商隐,晚唐大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如此高才,林妹妹为什么会说不喜欢呢?而且还是“最不喜欢”。真真奇了怪了。

  《红楼梦》里的谜团原本不少,而越是难解,才越能勾引起读者的兴趣。

  已故红学泰斗周汝昌老先生对此也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林黛玉撒了谎。理由是林黛玉《秋窗风雨夕》里的“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熱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是化用了李商隐的“冷烟残烛动离情。”(全诗为: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老先生还指出,“留得残荷”一句,实在又是暗示将来黛玉的景况,正如曹公又用过“宝钗无日不生尘”,以暗示宝钗将来的处境——那也是李商隐的诗句。

  但也有读者不同意周老观点,认为化用一句诗并不能说明就喜欢这个诗人。从林黛玉的诗作风格来看,以及她在教香菱学诗时推荐的几个诗人(王维、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来看,她走的是小清新的性灵派路线,和李商隐的隐僻、晦涩不搭调,说不喜欢李不足为奇。

  还有读者认为,林妹妹并非不喜欢李商隐,而恰恰是因为太喜欢了。李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等句,句句戳中林妹妹的心扉,这些诗句仿佛就是她的爱情谶语。所以她害怕读到这些诗句,因此才刻意回避。

  也有人认为林妹妹这是在表明立场,因为李商隐曾被认为诗品、人品低下,林妹妹作为大家闺秀,理应和这类诗人保持距离。

  总之,众说纷纭,似乎也都很有道理。

  林黛玉到底是真不喜欢李商隐,还是她的“假语村言”,我们还得从头分析。

  第15回,北静王见宝玉时说:“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谅也。”脂砚斋在此有一条批语:“妙极。开口便是西崑体,宝玉闻之,宁不刮目哉。”(西崑体,宋初诗坛流派,师法李商隐。)

  第15回前并无文本信息透露宝玉喜欢李义山,批语这么说,就只能有一个解释:宝玉的原型——作者,喜欢李义山。作者喜欢李贺的奇诡(敦诚挽曹雪芹诗“牛鬼遗文悲李贺”,将曹雪芹比作李贺。除《红楼梦》里的诗外,曹公仅留有两句赞敦诚的诗:“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其风格笔力可谓直追李贺。)因而喜欢李义山的隐僻当在情理之中。再,第75回贾环自比曹唐,曹唐以游仙诗著称,风格和二李也有相通之处。曹雪芹受曹唐影响也较深,书中有多处化用曹唐的句子。

  由此我推测,在真实经历中,黛玉的原型可能曾经对作者过度喜欢李贺和李商隐的这种奇、僻风格表示过不以为然,作为一个女性诗人来说,不喜欢二李的奇、僻当是情理之中,但对于二李尤其是李商隐的才情,黛玉的原型应是欣赏的,否则她也不会熟悉到化用李的诗句。她不喜欢李义山的隐僻是真,但绝不至于“最”不喜欢,说“最”,就是有点故意和作者对立的任性了。

  联系书中情节来看,正是当宝玉提出拔掉荷叶后,黛玉给予的反驳。而且,其中还夹杂着宝钗对宝玉应和的接话,这叫喜欢吃醋的林妹妹如何能忍的住,“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一个“你们”,醋意相当明显了。因此她提出反对意见,实是故意、任性时的逞口舌之快。

  黛玉的原型固然是一个才女,但想必还不至于能盖过作者。作者把真实生活中她说过的“最不喜欢李义山”这句话照搬到黛玉身上,于是就出现了看似和黛玉红楼第一诗人不符的费解之处。

  书中有些看似费解的地方,例如贾母和贾赦、贾政的母子关系,贾赦单门独户,也都是作者照实录写了真实生活之故。这些看似有“破绽”的地方,或许是作者故意留下的,以待读者追索本事。

标签: 李贺被称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