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李贺诗的回答
* 如何评价诗是否高格
作者:湖畔悠悠心
怎样评判一位诗人及其诗作的优劣、高下、精粗、、文野。我们的古人从汉语丰富的词汇中拈出“气”、“神”、“韵”、“境”、“味”等词作为审美范畴,作为古代诗人的追求。
换言之,就是从这五个方面来标示衡量诗美的的极致。
我们都知道鉴赏诗歌一般有三个层面:
言语——意象——整体艺术世界。诗的层次结构是诗通过言语的组合以营构意象,通过意象和意象群的营构创造整体的艺术世界。中国古典诗学对每一个层面都提出高境界的追求。达到这些高境界是为高格。
二.下面我们结合李贺诗句略作分析,来回答为什么历来对这首诗评价很高。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首先从言语层面:一首好的诗不应是词语的堆砌,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
韩愈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陆游说的更精确:
“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龙黼黻世不知。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次韵和杨伯子主薄见赠》)做到“气盛”,“养气塞天地”便是言语层面的高格。
李贺的诗中言语所灌注的“气”不是“百家衣”而是有其独特的特点。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
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 李贺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他写诗,运用的是形象思维。他展开想象的翅膀,绘画达意,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来表现他的思想情感。
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这样的开头能提起全诗的精神,增加全诗的光彩,吸引读者的眼球。难怪原先想要睡觉的韩愈,看见诗的第一句,睡意全无,一口气看下去。看罢大呼其才“可敌白子”(白子即白居易)
连韩愈这样的大文豪都被李贺诗的言语层面的“气”势所震撼。以至忘记疲劳急忙邀见李贺,可见李贺言语的奇异魅力有多大。
(二)在诗的意象层面中国古典诗学强调“神”和“韵”的特质。清人王世桢指出诗中的意象不仅要揭示本质即“入神”,还要表现诗人个人的气度风格、情趣即“性韵”。李贺的诗善于把一个个意象组成新奇浓重色彩的意象群来感染读者,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诗达到美的极致。
“黑云压城城欲摧”写敌人的来势凶猛;“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守城将士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意象“黑云”和“日光”相互对比映衬,达到情景相生,奇妙无比的效果。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恰似一个影视剧里常有的慢慢移动的长长的场景镜头,这个长镜头十分的有“包孕”。正所谓“诗贵含蓄”不特意说出,然而,已经暗示给读者,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关于选取“有包孕的片刻”的主张法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莱辛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中有很好的阐述。其实我们古典诗词以及绘画中也经常使用此法。只不过我们没用“包孕”一词罢了。你看,李贺这里就是极佳的诗例)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这些意象群都十分含蓄。做到“尽在不言中”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最后的两句不是空洞的表决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将士们提刀杀敌的特写镜头。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形象的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李贺诗的意象层面有他的特色。他从不特意出来议论表白而是用包含自己独特视角、独特情感的画面感染读者。
(三)就诗的整体艺术世界,我国古代诗学提出的高标准是——“意境”。
我觉得皎然在《诗式》中说的“取境”很重要:“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偏逸。”这就是说,“取境”是诗的整体构思问题,构思中取境高或逸,那么所创造出的整体艺术世界也就髙或逸。
李贺的取境是“高格”的。
我们看:全诗情景交融,气势磅礴,雄浑悲壮,意境苍凉。诗人用浓艳的色彩,造成一种强烈气氛,描绘出守城战士浴血奋战的动人景象。读了这首诗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情。在这幅浴血奋战图中,我们感受到了守城战士的凛然正气和慷慨殉国的英勇爱国精神。
(四)从诗歌鉴赏角度,我国古代诗学提出了诗的高格还应具备“味外之味”这一范畴。
在前面分析中我已经谈到了“诗贵含蓄”。
李贺的这首诗,全诗八句,句句用形象说话。创作这首诗完全运用地是形象思维。从不直接道出。司空图讲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东坡讲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沈德潜讲的“弦外音,味外味”李贺都做到了。这首诗歌不仅讲浴血奋战的故事,有场面有情节,而且还要表达诗中塑造的主人公——战士的情感。作者似乎亲临战场,把看到的一切讲述出来。但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寓于形象之中,做到了不游离于形象之外。做到了恩格斯所说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就是该诗的可贵之处。
总之,这首诗不仅每一个层面都技巧高超而且思想意义充满正能量。不像他的少数表现消极颓唐情绪的诗。这首诗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统一,所以历来评价很高。
标签: 李贺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