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小传
文\吕布凡
贵族家的早慧
李贺(790-816)字长吉,人称“诗鬼”。 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贺自小就文采非凡,享誉乡里,七岁方可吟诗。
如李商隐写的《李长吉小传》有文: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译文就是:李贺,字长吉,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七岁的时候就能写出好文章,当时的韩愈、皇甫湜开始听说并不相信,便去李贺家里造访,让他写诗,李贺提笔一挥而就,文章就象预先草拟过一样,李贺还给自己的文章取名字叫《高轩过》,(韩愈和黄甫湜)二人大惊,从此李贺就出了名。
父讳与前途冲撞
出名后的李贺仕途并不一帆风顺,虽然有积极出世的政治怀抱,但因为父亲名讳“进”字犯忌,不得参加进士科考,又加之疾病缠身。满腹才华的李贺对生死尤为敏感,形式上李贺的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加上李贺自己钻研、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以“苦吟”、写“鬼神”为名,是“苦吟派”代表,内容上也因写神写鬼世称“诗鬼”,与“诗仙”李白相应。
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文献通考》)如 李贺的《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鬼唱”二字石破惊天,它让人似乎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抒发“长恨”、在诉怨、在吟唱,以此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内心凄凉之感。
因而李贺诗笔常新奇、幻化多姿,荒诞虚幻之中也暗了李贺一生才华不得声张之际遇,读来令人胆颤心惊,毛骨悚然又有心酸无奈之怜悯。
呕心沥血做苦吟
李贺的苦吟是由来著名的,《新唐书》的2句话为证:“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和“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这两句话把李贺平时创作的状态写得细致入微:“每天日出之后,李贺便骑着小马出门,每每有了佳句,便马山记下来装入随身的锦囊之中”;“母亲差事丫鬟去看锦囊,发现所做书记的文章之多,就生气说,我儿难道要把心都呕出来为止么!”足见苦吟到了“呕心沥血”的程度,这一成语也就从此成了“勤劳”、“刻苦”相关的代称。
英年早逝之缺憾
尽管李贺过世时还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留存不多的作品中却出现“死”字达20多个,“老”字更是达50之多。可见李贺本人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犹为深刻,另一方面仕途无光、青年丧妻则又在体弱多病的李贺身上雪上加霜,故而有少数诗中流露生命短促、及时行乐的思想也可以被理解。也许正是个人机遇的特殊,英年早逝的事实,让李贺吟诗执着于字句的斟酌,整体上可能会有晦涩之瑕疵,正如吴企明所言:“如果假诗人以年寿,使他有更广阔的社会观察和创作实践,那么,诗人的思想将会更成熟,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将会更为宽广和深刻,他的缺陷和弱点将会更少一些,长吉(李贺)诗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原文作者所属博客:吕布凡
标签: 李贺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