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章 入场考试
第二章 官员录用
第三章 起步县尉
第四章 人际交往
第五章 乡情亲情友情
第六章 爱情婚姻家庭
第七章 官员情怀
第八章 为官之道
第九章 羁旅
第十章 牢骚
第十一章 沉沦下僚
第十二章 仕途坎坷
第十三章 直言遭罪
第十四章 是非文字
第十五章 牵连无辜
第十六章 官居相位
第十七章 辞官归隐
第十八章 远离官场
样章
第一章 入 场 考 试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固有的价值观念,即使到了今天,仍然很有市场,否则就不会有千军万马备战高考,也不会有成百上千的学士、硕士,乃至博士为公务员招考而奋力拼搏,其惨烈程度更胜于高考。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时期,孔夫子就提出了“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政治主张,“举逸民”就是要为国家推荐有才能,品德高尚的人,出来为朝廷做事。到了汉魏南北朝时,官员们的选拔仍是采取荐举的方式。通常由州郡地方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经朝廷考察后授其官位,或是由皇帝及公卿郡守选拔任用。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刘备等许多知名人士都是通过“举孝廉”的方式进入仕途的,所谓“举孝廉”就是由乡里乡亲中的知名人士把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青年人向朝廷推荐,再由朝廷授予官职,为社会做事。
隋文帝从开皇二年(582)开始,对官员的选拔制度进行了改革。开皇十八年(598),文帝诏命创立科举考试制度。隋炀帝大业三年(607)下诏,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可略、膂力强壮的十科举人为授官对象。大业五年(609),隋炀帝又将考试的十类科目压缩为四类科目。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标志着科举取士制度的建立。
唐代进一步发展和充实了隋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奠定了影响中国历史长达千年的科举制的基础。唐武德四年(622),唐高祖决定恢复隋朝设置的明经、秀才、进士科,并于次年正式开科取士。其主要特点是:公开考试,一定程度上的平等竞争。除工商隶皂倡优等人士外,不论门第等级和贫富,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均可于州县公开报考;考试制度日趋完备。科举即分科举士,按科目性质又可分文举、武举。文举又有制科和常科之分。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置考取名士的科目,常科是定期分科取士的制度。常科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各科考试方法和内容各异;考生来源不同,属京师或州县学馆的士子叫“生徒”,经地方考试及格的称“乡贡”。考试程序,唐代有州试和省试,宋代增加殿试 。殿试三年一考,由皇帝亲自裁定名次,前一、二、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从此,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在科举面前人人平等,突破了魏晋以来官员由贵族世袭的政治制度,为广大下层人士提供了参与政治舞台的机会,并逐步导致了贵族阶级的消亡。中国历史上这场重大社会变革是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的。不少中小地主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为了施展个人抱负,实现理想,总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诗歌成了一种敲门工具。虽然应制诗歌多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形式也呆板,但因朝廷提倡,社会上形成了重视和爱好诗歌的氛围,同时也起到了鼓励知识分子深入研究其艺术表现形式,重视应用技巧,以期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因此,在唐宋诗词中,有不少的作品,都是与科举考试有关的。宋代的科举考试同唐代大体一致,有常科、制科和武举。比较而言,宋代的常科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最为重视,进士一等者可官至宰相,故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除进士科以外,其他科目总称为诸科。
一、考前造势
当时,参加考试的举子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一举中第,金榜题名,十分注重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注重考前的造势活动。常用方法是行卷,亦称“千谒”,是将自己平时的作品汇集成册,在考前呈送给社会上有名气的人士,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并在一定的场合或范围予以宣传,提高其知名度,或是直接向主考官推荐,增加被录取的可能性。
1 非常规造势
初唐诗人陈子昂,唐高宗调露元年(679),二十一岁时他初来长安,没有人认识他,在长安也没有有权有势的朋友。为了能快速地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他采取了一种极为少见的方式。一天,他在街上看到有人卖琴,价格昂贵,围观者不少,可没有人知道这把琴的真实价值。陈子昂于是买下这把琴,并宣称自己明天将当众用这把琴演奏。第二天,他对台下的观众大声说道:“我是蜀人陈子昂,善于诗文,现有作品百篇,可在长安不为人知。琴属乐工用的东西,普通得很,不值得我们如此关注。”说完立即把琴砸烂,而将自己的诗文分发给观众。也许是他的作品确实写得不错,一日之内,名声很快传遍长安城。可就是这样,当年他并没有考取进士,二年以后,陈子昂再次来到长安应试,才如愿以偿,高中进士。
唐代科举制度自贞元、元和年以后,风气败坏,非得权贵推荐,才有可能考试及第。晚唐诗人杜荀鹤家境贫寒,“空有篇章传四海,更无亲族在朝中”。因此要想考取进士,十分不易,于是他走其他路子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一次,他路过洛阳专门去晋见宣武镇节度使朱全忠。此人是黄巢起义军的叛将,手握重兵又野心很大,是他灭了唐王朝并取而代之。当天杜荀鹤与朱全忠谈话时,忽然天上无云而下起了大雨。这本是自然现象,心事重重的朱全忠看后说:“这是老天爷在哭泣,不知是凶还是吉?”杜荀鹤瞅准时机,立即写了一首奉承朱的七绝《梁王坐上赋无云雨》:
同是乾坤事不同,雨丝飞洒日轮中。
若教阴朗都相似,争表梁王造化功。
朱全忠看后十分高兴,主动给主持考试的礼部官员打招呼,于是杜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四十六岁时以第八名考中进士。不久进入梁王府,深得朱全忠的赏识,授翰林学士。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杜就死了。
■宋朝重臣夏竦镇守安州时,年轻的宋祁兄弟两人去拜会夏竦,请求他向朝廷推荐。当时,夏竦正在家中举行诗会,诗题是咏落花。于是宋氏兄弟二人各赋一首七律,夏竦见到二人的诗文后认为,哥哥咏落花而不言落,风骨秀重,将来当中状元,做宰相;弟弟的诗文采绚丽,风流倜傥,带有清贵之气,咏落花通篇不见花字,只是通过花色、形状和伴随落花的景色,使人觉得落花是无处不在。由落花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操,预示将来是位翰林名臣。宋祁当时写的那首七律是:
落 花 宋祁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迸泪,章台人去遗骨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唐孝宗元和年间,诗人章孝标,接连不断地参加进士考试,但年年落第。元和十三年(818),章孝标进士考试又失败了,当时许多落第举子不服气,纷纷写诗讽刺主考官,只有章孝标写了一首七绝献给当时考官工部侍郎廋承宣。内容毫无讽刺埋怨之意,只是诚恳地求助。廋承宣见诗后,十分感动,既敬佩章的诗才,更看重其人品。
归燕词辞工部侍郎 章孝标
旧垒危巢泥已落,今年故向社前归。
连云大厦无归处,更绕谁家门户飞。
第二年,廋承宣又奉朝廷之命,主持进士考试,章孝标经过努力,顺利过关,担任校书郎的官职,实现了他要进入“连云大厦”的目标。
2 常规造势
■官居考功郎中的钱起,年轻时为了求得在朝中为官裴舍人的援助,写了一首投赠诗《赠阙下裴舍人》: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舍人,在唐代是皇帝身边的官员,通常有通事舍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这些侍从大臣每天陪伴在皇帝身边,过问机密大事,实际影响力不能小觑。钱起在诗中没有一个字提到裴舍人,实际上是句句恭维,但又不露痕迹。诗人含蓄地表达了落第后的苦恼和为朝廷效力的意向。十多年过去了,自己不断地参加科举考试,一直不能如愿,真是教人惭愧。而今已是双鬓如霜,满头白发之人,如何面对您这位尊贵的中书大人,顺势写出了知音难觅,请予相助的意思。含蓄委婉但又得体。
年轻时,钱起还曾给一位在朝廷当宰相的姓李的官员写过一首干谒诗。钱起写这首诗的目的,是要借此显示自己的才学,并婉转地请求宰相大人政治上给予帮助。
乐游原晴望上中书李侍郎 钱起
爽气朝来万里清,凭高一望九秋轻。
不知风沼霖初霁,但觉尧天日转明。
田野山河通远色,千家砧杵共秋声。
遥看青云丞相府,何时开阁引书生。
■唐德宗贞元初年,诗人白居易初到长安,当时年仅十五六岁。他拿着自己的诗文去谒见著名诗人顾况。顾当时六十多岁了,又是在任的官员,对着这个十多岁的青少年,自然不太客气。他拿起白居易的诗文,看到作者名字是白居易,沉思了一会后说,长安的米价很贵,要在这里“居”,是不大容“易”的。接着翻开诗文,当他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加赞赏说,能做出这样的好诗,不但长安,就是在天下任何地方去“居”,也都是容“易”的事情。于是到处为白做宣传,使白居易在长安的名声越来越大。这首备受顾况赞扬的诗就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绅,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时年四十二岁。李绅考试前,曾拿着自己的诗文请教在朝中为官的吕温评赏。吕温读了其作品后,对旁人说,从李绅秀才的诗文看,他将来可官至卿相。后来,李绅进士中第,入仕为官。长庆年间,穆宗皇帝召为左拾遗,翰林学士。敬宗宝历年间,他因对权贵不满,被人诬陷下狱,一度受贬。后又任浙江观察使、宣武节度使等职。中进士三十五年后,唐武宗即位,他官拜宰相,位极人臣。
■借官员造势最为成功的当数朱庆馀。朱庆馀,名可久,字以川,浙江绍兴人。因为要参加进士考试,于是他写了一首诗给朝廷水部员外郎张籍。当时张是官员,又是著名诗人。朱庆馀将写好的诗呈给他,希望得到赏识,并代为宣传推介。
闺 意 献 张 水 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一位新婚女子将要见到公婆时的忐忑不安,是一首闰房诗,实际是一首请求他人帮助的“援引诗”。作者在进士考试前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满足主考官的口味,写给社会名流张籍,希望得到帮助。作者以新媳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目的是要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广大知识分子而言,如同是女子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进士,名利双收,前途无量;考试一旦失败,人财两空,蹉跎一生。好比女子嫁到了公婆家,如能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欢,那她的地位就稳固了,环境也就顺利,否则,日子将很不好过。这种比喻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很有典型性。即使今天看来,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也令人叹为观止。
张籍接到朱的赠诗,很快也回了一首作答:
酬 朱 庆 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不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的酬诗打消了朱庆馀的担心。后来,朱庆馀果然于敬宗宝历二年(826)高中进士,授官秘书省校书郎,一生平安富贵。
3、造势失败
■诗人崔颢同朱庆馀相比,情形就大不一样。因不善于揣测显达者的心事,常常把事情办砸了。崔颢年轻时,曾把自己的作品呈给当时济南名士李邕,但他没有注意行卷诗的编排顺序,开头的一篇就是《王家少妇》,第一句是“十五嫁王昌”,满脑子封建伦理思想的李邕一看,拍案而起,火冒三丈,说崔颢无礼,把他立即赶了出去。崔颢后来的考试结果并不理想。崔颢很有才华,如果他把那首令李白都搁笔的《黄鹤楼》放到卷首,情况就完全不同。李邕是传统思想很重的官员,他喜欢杜甫一类的儒雅之士。可惜,崔颢呈诗前考虑不周,以轻薄之篇打头,难怪李邕动怒。
■曾官居宰相的牛僧孺年轻时参加进士考试,考前拿了自己的诗文去见刘禹锡。刘禹锡是唐德宗九年(793)进士,此时已在朝廷任监察御史,名气很大。当牛僧孺小心谨慎地把自己作品呈给刘时,刘不以为然,拿起笔,随意在作品上涂改圈点,牛僧孺大失所望,只好懊恼离开。但牛僧孺并不气馁,而是带着作品去拜访另一大家韩愈。韩愈看完牛的诗文后大为赞赏,鼓励他说:“吾子之文,不止一第,当垂名耳。”于是,韩愈决定帮他,使得牛僧孺名声大振。后来,牛僧孺又受到宰相韦执宜的青睐。永贞元年进士及第,仕途顺利。进入官场十几年后,就官至宰相。而刘禹锡仕途坎坷,屡遭外放。大和八年(834),刘禹锡赴任汝州刺史,与已是淮南节度使的牛僧孺相遇。此时,牛僧孺的官职已在刘禹锡之上,但牛僧孺很大度,为刘禹锡摆酒接风,席间还赠诗:“莫嫌恃酒轻言语,会把文章谒后尘。”看到牛诗后,刘禹锡想起三十多年前,自己曾慢待牛僧孺的往事,赠诗道歉说:“追思往事咨嗟久,幸喜清光语笑频”,两人最终言归于好。
■诗人张祜才华横溢,成名较早,他曾写过一首咏史诗,深受宰相令狐楚赏识,令把它推荐给了唐穆宗。穆宗看后给了元稹。元稹有意贬低张祜,于是张祜就去找白居易,当时,白居易已享有盛名,官居杭州刺史。白居易看到诗文后很不高兴,原来张祜作品中有对元稹不满的句子,而白居易和元稹两人关系密切,于是,白居易认为张祜有些妄自尊大。在这一年乡试中,尽管张祜自己自我感觉良好,但白居易却没有看上他。张祜希望落空,只得离开杭州,浪迹江湖,潦倒终生,至死都无官职。那首受到令狐楚赏识的诗就是《宫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全诗二十个字,把一位宫女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其间,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接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表现了出来。通常,宫女们产生怨情的原因是见不到皇帝或失宠于皇帝,本诗反其道而行之,她的怨情是在君前,在其歌舞受到皇帝赏识时迸发出来的,是对皇帝剥夺她幸福和自由的抗议。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冬,三十二岁的贾岛到长安,在大雪中带着自己的作品去见社会名流张籍,目的也和朱庆馀一样,为自己造势。
携新文诣张籍、韩愈途中成 贾岛
袖有新成诗,欲见张韩老。
青竹未生翼,一步万里道。
仰望青冥天,云雪压我脑。
失却终南山,惆怅满怀抱。
安得西北风,身愿变蓬草。
地底闻此语,突出惊我倒。
贾岛和张籍见面后情况如何,史料无记载,但绝不会像朱庆馀那样大受赏识,并协助取得进士资格。倒是贾岛和韩愈的一段交往,被传为诗坛佳话。
贾岛很喜欢写诗,一天,他正在思考新诗《题李凝幽居》。骑在驴上,忽然想到佳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时,贾岛拟用“推”字,后又改为“敲”字,正在驴背上用手做推敲之势,不料一头撞向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韩的随从将贾岛押到韩愈面前,要处罚他。贾便将做诗得句,举其未定的情况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两人从此成为朋友。
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孟郊去世后不久,韩愈曾劝贾岛还俗参加进士考试,并赠给他一首七律:
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着人间。
标签: 贾岛 题李凝幽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