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结束的时候总会有许多的吐槽产生,尤其是针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的,今年也不外如此。吐槽的内容一是难,理由是原作者也答不上;二是乱提问,比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或“作者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更有甚者问“你则么理解这段话”。对此我也曾颇有微词,这尼玛谁提的问题,要不要削死他?后来与朋友闲聊时,朋友的一段话让我改变了看法。或者这样提问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记得儿子还在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我帮他复习语文,有一道题是有关《岳阳楼记》的“文中为什么用“衔远山,吞长江”而不是“连远山,接长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大致是“通过拟人化的描写使静态的景象变得更加生动同时更富有气势。”从修辞的角度讲答案是完满的,可是我总觉得还有可研讲的地方,至少在我看来从写实的角度讲“衔远山,吞长江”比“连远山,接长江”更准确。岳阳楼上看到的是君山在洞庭湖上是半含半露的所以叫“衔远山”,长江支流汇入洞庭湖所以叫“吞长江”。这让我惊叹于前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出这样的华美辞章,由范仲淹老师的妙手发掘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许多人都知道关于“推敲”的典故。从文学角度讲“敲”固然比“推”要好些,但从内容上看“敲”其实也不咋地。我们可以想一下,一个僧人大晚上的四处串门子,这真的好吗?这就是没有这样天成的文章,即使以贾岛老师的才气、韩愈老师的学问也是很无奈的。
大学时选修课老师讲过一个苏州真趣亭的故事。据说当年清乾隆题字是“真有趣”,在身边的奴才巧妙提醒下,去掉了中间的“有”字,由此建亭得名的。字面上看“真趣”比“真有趣”要显得风雅;但如果从两个“真”字可以是完全同意的基础上看后者更值得玩味,而前者则把话说死了再无余味;更重要的是前者失去了当初题字的本心。所以这个改动貌似高明实则败笔。这说明即使有天成的文章在,也总有拙手不能得之。就如如果让我写岳阳楼记,没准真会“连远山,接长江”一样。
此外还要说的是,能得到天成文章的,也未必尽是妙手。清人纳兰性德小令《长相思》中有名句“故园无此声”。此句如果出自某江南才子的手笔,或者算是满满的一片忧愁的乡情;可偏偏出自纳兰性德的口中,那就只能是真真的一个矫情的娘炮。不说北京到关外气候反差并不是特别的巨大,单只纳兰本身老家就在关外,更兼倒霉催的本次出行本是随驾回乡祭祖的,目的地还没到家在哪就已经遗忘了。这不是情感的表达而是矫揉造作。
以上说了很多,好像有点远了,但其实还在题中。重点是说一下文章与妙手间的关系。
那么话接前文,朋友对我说的是什么呢?他说的是“应该在善意的前提下去理解别人,并保持必要的尊敬”,原话及不太清了,肯定没这么文,但意思基本如此。具体到当前话题就是:
其实大家都知道语文的阅读理解实际要问的是“这样写好在哪里”,只不过这里被出题人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取代了而已。可是无论怎样的取代,前者作为题中应有之意是不会被掩盖的。那么,为什么要拐个弯用后者发问呢?因为用后者就包含了“作者写的好,为什么写的好?作者水平高”这样的意思。实际上文章肯定是写的好的,但作者是不是真的水平高并不能完全确定,也就是不清楚。在这样的状态下,以后者取代前者就是以默认为好的姿态进行一种委婉的赞扬。这种赞扬里隐含着对作者的尊敬。或者很多人觉得这其实是不必要的,所以渐渐地也就忘记了这样的表达方式。
标签: 贾岛推敲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