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别样情怀

非凡网 39 0

别样情怀

  李大葆

  其时,因血雨腥风的连年战争和山重水复的辽远距离,边塞辽东与皇都长安形成的那种地理与心理的阻隔,曾使多少出没于宫廷的诗人产生了美人只是江南独产的误解。

  而辽东女儿也有自己不容置疑的精湛!

  先放下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不说,早在南北朝的梁时,就有人唱道“燕赵佳人本自多,辽东少妇学春歌。(萧绎《燕歌行》)”辽东女儿特有的资质被有意无意地一下子抓住了。

  其实,自箕子告别殷墟而适辽东,辽东之邑便开始涂布着文明的曙光。文化带来了文明,带来了人对自身的改造和锻炼。辽东女儿在繁忙的采猎之余,也有了悠闲的歌和舞;除了弄巧于耕种与纺织,还阐扬了太子河流水一样的韵律及大青山烟岚一样的姿容......

  春歌撩拨着人心,沉寂的辽东大荒微微颤动。同样是烽火连天的岁月,同样是夫妻别散的遭际,于怨艾之中,辽东女性多的是那份合盘托出的慷慨、通脱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野性。远在南国宫廷中的短命皇帝萧绎,以江陵城偏安的处境,对比一下战乱的北方,很容易就会知道辽东女儿的坚强与健康。

  现在该说到李颀了。距南梁王朝又过去了二百多年,又一代辽东女儿出现在新的诗里。她们继承了前辈女性的率真,又闪射出崭新岁月所赋予的品性。因此,李颀挥笔而就: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 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古意》节选)

  李颀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重要诗人之一。他曾长期居住颖阳(今河南省许昌附近),大约唐玄宗天宝初前后(724年左右)在世。开元二十三年(735)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由于久未升迁。后来回归故乡东川(今四川省东部)隐居。《唐才子传》载:李颀“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服饵丹砂,其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一时名辈,莫不重之。”看来,还是李颀的才学征服了时人和后人。

  不知“辽东小妇”的形象是如何地孕育于他的诗心?是归功于隐盾之前的小官吏生涯的热闹,还是得济于隐盾之后做一名凡夫俗子的静思?也许李颀真正接近了辽东战场的前沿,近距离地视察了辽东女儿的举止行为。慧眼的诗人一下子弄懂了:是辽东女儿美妙的心灵造化了独特的歌舞,是独特的歌舞培养了辽东女儿美妙的心灵!

  殷 《河岳英灵集》认为:李颀之诗,“发调既新,修词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堪称“伟才”。李颀长于五古和七言歌行,以奔放的才力,铺叙夸张,表现事物的特征;描绘人物,尤能写态传神。李颀的成就虽不只限于边塞诗的创作,却是以边塞歌吟著称。他的此类作品,流畅奔放,慷慨激昂,凸现着歌行体的特点。其中的“辽东小妇”这一首,可视为代表篇什。含蓄精练,情韵并茂,烘云托月,功力极深。更为可贵的是,辽东女儿的塞上笛声,震撼了三军征人的根根心弦,使得他们泪如雨下。因此,将士们的报国之志才有可能逾加昂扬,中央王朝的统一战争才有可能进行得更为雄壮!

  在关于黄鹤楼的题诗之中,有位诗人专美于前,让刚愎的李白大大地心跳了一下。这位诗人就是崔颢。

  崔颢现存诗歌42篇,有三分之一是描写女人情状的。这一点,多少与诗人有过的经历相关。浪漫的崔颢好酒嗜赌,又爱择美女娶为妻妾。然而,当美人使自己稍不惬意,便即刻抛弃。如此,三四次之多。轻薄的行为,也使他的一些诗章浮艳放荡。

  后来,崔颢异样的生活造就了他的另类诗歌。他从裙裾中间走向深山大川,告别脂粉而从军出塞,诗风为之一变。许多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自然,委实又让许多同仁心跳嘣嘣。他的《关西行》便是其中的一篇: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 春水生。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 沙虚金鼓鸣。寒衣著己尽,春服与谁成?寄语洛阳 使,为传边塞情。

  此诗毫无盛感情调,地地道道的雄性的歌唱。他还有一首也涉及了辽东战事,辑录如下:

   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 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 蒙茸貂鼠衣。还家行且猎,弓矢速如飞;地迥鹰犬 疾,草深狐兔肥。腰间带两绶,转眄生光辉。顾谓 今日战,何如随建威。(《古游侠呈军中诸将》)诗中凸现了一个古代战士的英勇气慨,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洋溢于字里行间。

  崔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人。生年不详,卒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开元十年(723)中进士,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翻阅厚重的《全唐诗》,不经意间,一根辽东的芦 管跃然而出,使沉寂的方块字顿时啾啾作响,于是,目光便透过书页,从辽东大野一直被引进长安华宅,开始在将军和美人的仪态万方的歌舞里久久游弋。这是岑参笔下《裴将军宅芦管歌》的生动画面所致。

   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可怜新管

  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 寥亮月苍苍。白狼河北堪愁恨,玄菟城南皆断肠。 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弄调啾飕胜洞 箫,发声窈窕欺横笛。夜半高堂客未回,只将芦管 送君杯。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诸客 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将军醉舞不肯休, 更使美人吹一曲。

  岑参于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出生在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一个官僚贵族家庭,卒于唐代宗太历四年(770)成都的一个旅舍里。幼年因父亲早亡而家道衰微;渐长,寒窗苦读,遍览经史,终于在天宝三年(744)中进士而踏仕途。先为右率府兵曹参军,再为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又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此间,在西北边地驻戌六、七年。肃宗至德二年(757)回朝,经杜甫推荐,任右补阙。因屡次上书,指斥权 ,改为起居舍人。后出为虢州长史,复入为太子中允。代宗总戌陕、服,委以书奏之任。再由库部郎出为嘉州刺史。杜鸿渐镇西川,表为从事,以职方郎中兼侍御史,领幕职使。未几,罢官。

  《唐才子传》说:“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别离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诗人长期奔波于边地,出行东北是他三次入塞活动中的一次。辽东地区的气候、山河、风俗、音乐、舞蹈和战争,便都当然地在他的掌握之中。难怪一根辽东的小小的芦管,也会引发他的诗情,进而落成一篇千古绝唱。

  岑参属词清尚,诗调特高。如同《裴将军宅芦管歌》,他的边塞诗大都即事命题,绝少因袭,并采用不同韵律的歌行体以适应所要处理的内容,形实对应,相互发挥。这位盛唐时期的重要边塞诗人,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风格奇峭。当时,他的诗名就远播异域,“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土庶、戎夷蛮貊 ,莫不讽诵吟习”。想来他的“辽东芦管歌”早就在辽阳的时人中传唱,也必有可能!

  张继最著名的诗篇,当然要数《枫桥夜泊》。那“江枫渔火对愁眠”所带给人们的淡淡的忧伤,千百年来何时有过消弥?

  张继生活在唐肃宗至德初年前后(756年左右)。天宝十二年(753)登进士。曾经佐镇戎军幕府,再为盐铁判官。大历未年,入内为检校祠部员外郎,又分掌财赋于洪州。张继好谈论、知治体,博览有识,诗体清迥,事理双切,比兴深刻,可谓秀发当时。张继可供后人阅读的诗歌仅有46篇,而其中的8篇在作者的确认问题上还有待考证。当然,存诗的多少并不防碍诗人为诗的本质。张继是一位关心人民疾苦,对现实不满且富有正义感的诗人,这一点恐怕没有疑义。

  忧伤似乎成了张继私人性的使命,所以他的诗笔永远吐露忧伤才是。请看这一首《长相思》:

   辽阳望河县,白首无由见。海上珊瑚枝,年年 寄春燕。

  相思本身就是一种忧伤的情感。寄身辽阳的游子,由青丝到白发,翘首盼望的当然是故乡的音讯。然而,年复一年,只有春燕徒来,哪里见得了故人和家信?白发满头,时日无多,辽阳这一方它乡之土,恐怕就是最后终老的地方!

  张继也许不曾到过辽阳。但是,我们允许诗人在想象的空间里,尽情地闪展腾挪。不管张继以及张继们把辽阳这片远征的沙场,描写得怎样寥远、沉寂、荒芜甚至可怖,都不要计较!

  由于作者的写作主题或风格相近,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定的文学团体或流派。唐代宗大历年间,诗坛上出现了一批模仿盛唐之音的诗人,后人谓之“大历十才子”。盛唐是伟大而巨变的时代,唐诗的发展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短短的50年里,涌现出十几位伟大的诗人,并且,李白和杜甫以自己 的诗歌天才,把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艺术推向顶峰。紧接着的中唐70年间,知名诗人大约近六百人,使诗歌的数量和流派都处在“之最”的位置。然而,应该指出“大历十才子”在新时期的诗歌浪潮中,虽有影响而实际成就却较差。这一时期,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暂时出现了一个表面上的稳定局面,但是,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的社会矛盾并没有真正解决,而且还向更深更广之处发展着。“大历十才子”们忽视了这一点。他们的诗歌创作注重技巧,思想内容比较贫弱。因此所产生的也只能是些粉饰太平、送别应酬和山水流连之作。

  好在他们之中还有一个司空曙,别出一格。司空曙看到了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看到了边塞松驰所隐藏 的国家危机,他们诗思在身世羁旅、悲欢离合的孤独和忧患中萦绕。看他的《塞下曲》:

   寒柳接胡桑,军门向大荒。幕营随月魄,兵气 长星芒。横吹催春泥,重裘隔夜霜。冰开不防掳, 青草满辽阳。

  戌所辽阳正处在一个独特的时空情境里:星月之下虽有春的气息,但夜霜仍然浓重,裘衣未能温暖征人;桑柳封窗,大荒拥门,军营的渺小和武力的脆弱也暴露无遗;而更让人担心的是冰河防线的溃断,青草复生还不如不生......

  司空曙还有一首《杂兴》,更为辽东的战争留住了一个历史的画面:

   月没辽城暗出师,双龙金角晓天悲。黄尘满目 随风散,不认将军燕尾旗。

  这又是一个夜晚,但它不象前一首描写的那样。没有月亮,铁流滚滚,号角声声;烟尘腾空,旌旗望断,一片迷茫。如果说,前一首写的是辽阳夜之“静”,而这一首写的则辽阳夜之“动”。无论“动”、“静”,都是因为战争。而战争往往是不受欢迎的。

  司空曙,字文初,广平(今河北省永年县附近)人,约唐代宗大历初年前后(766年左右)在世。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与李约为至交,性耿介,不干权要。家无担石,晏如也。尝因病中不给,遣其爱姬。韦臬节度剑南,辟致幕府,授洛阳主簿。未几,迁长林县丞。累官左拾遗。终水部郎中。”这就是在“大历十才子”中,司空曙与别人不同的经历。诗人别异的经历,当产生非常的诗章。斯言不谬。

  皎然写辽阳的诗有两首。其《陇头水》云:

   秦陇逼氐羌,征人去未央。如何幽咽水,并欲 断君肠。西注悲穷漠,东分忆故乡。旅魂声搅乱, 无梦到辽阳。

  其《从军行》云:

   侯骑出纷纷,元戎霍冠军。汉 秋聒地,羌火 昼烧云。万里弋城合,三边羽檄分。乌孙驱未尽, 肯顾辽阳勋。

  皎然是出家僧 人,本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省长兴县)人,约唐肃宗上元初年前后(760左右)在世,是谢灵运的十世孙。谢灵运好山水,喜交游,工诗文,性奢侈。皎然深得祖传,游山赏水,谈诗论赋,结僧交俗,其精神与先祖可谓一脉相传。皎然剃度皈依,肄业湖州抒山,与灵澈、陆羽同居如喜寺。陆羽于寺旁建亭,因在癸丑岁、癸卯朔,癸亥日落成,刺史颜真卿命名为“三癸”,皎然为此赋诗,此事被时人称为“三绝”,可见皎然的佛界地位之高。颜真卿曾召集郡内文士编撰《韵海敬源》,皎然也参予其中,由此声价更甚。皎然著 诗集《抒山集》、诗论《诗式》、文集《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号奴子》等。韦应物是皎然的唱酬诗友,他称赞皎然为诗隽丽,并给予推重。更为有幸的是,皎然的书籍,在贞元年间被刺写藏于秘阁,受到妥善的保护。

  做为僧人,会受到许多律条的严格禁固。而皎然的诗笔却大胆冲破“戒杀”、“断爱”的壁垒,勇敢地扩大了创作的题材。《陇头水》涉及了男欢女爱,《从军行》更直接描写了边塞战争,并且,这两首诗都洋溢着对功名的追求和实现人生理想的渴望。从而,皎然既表现了“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的洒脱,又展示了“我好是佛,佛即是我”的开明......

  《新唐书.文艺.卢纶传》和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都把李益列入“大历十才子”之中。但比较起来,总觉得不象那么回事。“大历十才子”的大多作品,从内容上说,粉饰升平、应酬奉和、流连山水;从思想上说,回避现实、贫弱苍白;从风格上说,清秀淡雅、注重技巧。而李益的诗歌,各方面与他们都不相近。《唐才子传》评论说:李益“往往鞍马间为文,横槊赋诗,故多抑扬激厉悲离之作,高适、岑参之流也”。

  李益,字君虞,陇西始藏(今甘肃武威)人。生于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卒于文宗太和元年(827)。大历四年(769)中进士,调郑县尉。因久不升迁,郁郁去职,浪游燕赵之地。幽州节度使刘济辟为从事,又佐 宁幕府,后除侍御史,迁礼部尚书,致仕。韦应物曾写《送李侍御益赴幽州幕》诗,称其“二十挥篇翰,三十穷典坟。辟书五府至,名为四海闻。始从车骑幕,今赴嫖姚军。契阔晚相遇,草戚遽离群。悠悠远子行,眇眇川途分。登高望燕代,日夕生夏云。司徒拥精甲,誓将除国氛。儒生幸持斧,可以佐功勋。无言羽书急,坐阙相思文。”李益长于诗,与宗人李贺相埒,每成一篇,教坊乐工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至《征人》、《早行》等篇,天下皆施之以图画。

  李益的边塞诗颇负盛名。他豪放的诗笔也曾触及了辽阳,请看《送辽阳使还军》:

   征人歌且行,北上辽阳城。二月戎马息,悠悠

  边草生。青山出塞断,代地入云平。昔者匈奴战, 多闻杀汉兵。平生报国愤,日夜角弓鸣。勉君万里 去,勿使虏尘惊。

  李益写戌边战士思归的怨情,悲 中寓壮,绝少哀伤。其语言优美凝炼,其节奏和谐激昂,其形象显明生动,在辽阳边塞诗中堪称佳品。其时,太子庶子也名叫李益,人们恐怕混淆,所以称君虞为“文章李益”,以志区别。可见李益诗文名气之高。

  若说文人相轻,也不尽然。张籍就是一位在圈子里交际广泛且倍爱他人也被他人倍爱的诗人。王建、贾岛、于鹄、孟郊、白居易、韩愈等名声赫赫的大手笔,都与张籍常相唱答,情谊深厚。

  张籍,字文昌,祖居苏州,后移民和州长乌江(今安徽省和县),约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至文宗太和四年(830)之间在世。这位贫穷的知识分子,因政治上主张孔孟之道,而为韩愈所赏识,经其荐送,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中进士,授太常寺太祝。张籍为人正直,虽广交文友,却不巴结上司,因而升迁受阻。白居易为此而鸣不平:“独有吟诗张太祝,十年不改旧官衔。”后来,还是经韩愈等人力荐,升为国子博士,再为水部员外郎,又擢为郎中,最终在国子司业职上病故。

  也许与张籍的出身有关,他的诗作充满了平民的情愫。他诅咒战争的残酷,体恤民众的苦难,用诗歌抚慰着那个时代的辽东大地的创痛。如《征妇怨》: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

  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 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征夫的鲜血被涛涛辽河淹没了,而弃妇的忧怨何时能够了结?再请品味他的《别离曲》:

   行人结束出门去,几时更踏门前路?忆昔君初

  纳彩时,不言身属辽阳戌。早知今日当别离,成君

  家计当为难。男犯生身自有役,那得误我少年时。

  不如逐君征战死,谁能独老空闺里?

  张籍关于辽东的愤闷发扬于遥远的皇都,而他的好友王建却以“从军塞上,弓剑不离身者数年”的边地经验,唱出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因此,王建比张籍其题材更广泛,描述更细致,慧思更含蓄。请看《辽东行》:

   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戌无城复无屋。黄云盖地

  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

  回面家乡远。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

  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

  诗人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勇敢地揭示了征人及其家属的“厌战”情绪,看似低调,实则绵里藏针。再请看《远征归》:

   万城发辽阳,处处问家乡。回车不淹辙,雨雪满 衣裳。行见日月疾,坐思道路长。但令不征戌,暗

  镜生重光。

  王建,字初仲,颖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约自唐玄宗天宝十年(751)至文宗太和九年(835)之间在世。大历十年(775)中进士,授渭南尉,调昭应县丞,迁大府寺丞、秘书丞、侍御史等职。文宗大和年间(831年左右)出为陕州司马。晚年卜居咸阳。王建与张籍一样,出身微寒,并为韩愈的忘年之交。二人又同工于乐府歌行,格幽思远,革变时流,简括爽利,为“元白”新乐府之先导。

  我国唐代诗歌能够得到空前的繁荣发展,固然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恐怕就是与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有关。他们大兴君臣唱酬之风,专门将一些文人收养在宫中,命其奉和应酬。侍臣的诗作一旦被帝王看好,还可以得到赏赉。统治者的这一招,不能不是诗歌在唐代大走鸿运的一个因素。

  在宫廷中出出入入的这些文臣中,不排除女性。唐德宗贞元年间先后召入宫中的宋氏五姐妹便是,鲍氏君徽也是。宋氏五姐妹是前朝大诗人宋之问的从孙女,名字依次曰:若华、若昭、若伦、若宪、若荀。她们不担禀性贞素,而且警慧多才,深得皇帝的嘉许。鲍君徽女学士与“五宋”齐名,也同样以才华赢人 ,走红当时。可惜这几位女才子留下的诗作都寥若晨星。“五宋”中只有若华、若昭、若宪各存一首,比较多的鲍君徽也仅仅只有四首。

  女才子们的存诗,也许唯其量少,才让后人于捧读之时便倍觉可贵、倍加珍爱。让辽阳人更觉得缘分不浅的是,在鲍君徽的区区四篇存诗中,有一首题名《关山月》的,关涉了他们的家乡。请看:

   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塞迥光初满,风多

  晕更生。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朔风悲边草, 胡沙暗虏营。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早晚谒金

  阙,不闻刁斗声。

  女诗人骨子里便多愁善感,加之吐露的又是一番生离死别,其无奈可谓甚矣。女诗人的这篇作品,也许正暗含了她的身世。苦命的诗人,“早寡,无兄弟,奉母以生”。被召入宫中应试文章,虽然往往以优秀得到很多赏赐,可她却受用不起这般荣华富贵。出入于宴筵乐池之间,模制一些溜须拍马的“遵命”诗文,不是对灵魂的出卖,就是对才学的亵读。当然,这样的诗作无异会受到岁月潮汐无情的淘汰 ,这也是此类诗作现存不多的原故。鲍君徽入宫不久,“即以奉养老母乞归”。她的这一生活选择,也许不是出于文人的放达性情,不是出于对人生的自觉批判。但是,不管怎样说,《关山月》一篇,绝不会是她以侍臣的优游才作得出来的......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人,生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卒于宪宗元和十三年(818).三岁,知四声;四岁,能赋诗;十五岁,为文数百篇,编成《童蒙集》。权德舆终其一生,未曾一日废书,积思经术,无不贯综。其文雅正而宏博,虽动止无外饰,其酝籍风流自然可慕。为贞元、元和年间士大夫的典范。权德舆有文集五十卷、诗集十卷,并行于世。

  权德舆写有《玉台体十二首》。何为玉台体?南朝人徐陵曾把梁代以前的诗,选成十卷,定名《玉台新咏》。这部诗集,虽然取纳绮罗脂粉之词,却去古未远,犹有合于温柔敦厚之遗风,不可一概以淫艳斥之。于是,后人称纤艳之诗为玉台体。通览权德舆这一组命名玉台体的诗作,虽尽写闺情,但情感真挚,朴素含蓄。全诗从妙龄女子的新婚即别开笔,一首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细节,直到将主人公不断变化的心理波澜推展到虚拟的丈夫归来的境界。

  丈夫因何而别,诗中没有交待。而这组诗之四,点明了丈夫的去向:

   知向辽东去,由来几许愁。破颜君莫怪,娇小 不禁羞。

  在当时,辽东自然是战地的象征。丈夫向辽东而去,也自然是受命戌边,妻子哪里会不知道呢?这离别绝不是短短的暂别,也许是可怕的永别也未可知!权德舆精心组合的这20个字,既是抒情也是叙事,既有心理坦露又有形象刻画,俗不伤雅,哀不至悲。大手笔也。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 芳不待人。

  王涯的这一首《闺人赠远》,让人感觉到了一位女性轻轻的叹息。这叹息在春花新柳间时出时没,这叹息随着绮陌御沟的延伸而若断若续。这叹息是因了客居辽阳的丈夫,也是为了自己斩渐失去的有限韶华......

  然而,随着深入研读诗人的生平,顿时觉得,这哪里是那位妇人投之于辽阳的情怀?分明透露了王涯自己实现政治抱负的“刻急”之心。

  王涯生活的年代,宦官势力逐渐臌胀,加重了唐王朝的政治危机。宦官恃宠邀功,出纳王命,甚至掌握了皇帝的废立之权。作为与之对立的朝官,难免受到压抑和排挤。王涯作为朝官一员,虽然身为宰相,但实际上也是有职无权,难控大局。然而,他一刻也没有放弃与宦官的角逐,并把希望强烈地寄托在君主的身上。谁知,王涯所效力的一个个君主,却都是不争气的角色。无望复无奈,王涯只好借闺人轻轻的叹息,吐放自己沉重的哀声。

  更为悲哀的时刻到了,年逾七旬的王涯在“甘露之变”中,被占据上风的宦官腰斩于长安城兴安门外的柳树之下。这是唐文宗太和八年(835)冬十一月的事情。此刻,王涯曾经寄以诗情的御沟之柳,没有纤条的婀娜拂荡,有的只是叶片落尽的枯枝横天。随着那寒光灼灼的屠刀的起落,一个老臣的血,溅在皱裂的树干上,淤成一记紫黑色的疤结......

  白居易与杨巨源神交已久。杨巨源有诗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为白居易所了闻,并特别欣赏,久不释怀。“一箭取辽城”是对唐太宗征服今辽阳岩州城那场战争的歌颂。白居易写给杨巨源的赠诗,就是从这句诗切入的。请看《赠杨秘书巨源》:

   早闻一箭取辽城,相识虽新有故情。清句三朝 谁是敌,白须四海半为兄。贫家剃草时时入,瘦马

  寻花处处行。不用更教诗过好,折君官职是声名。

  就诗歌成就来说,当然是白居易的名气要大得多。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下 (今陕西渭南)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的河南新郑,卒于武宗会昌元年(846)。少年避乱于江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补校书郎。后迁左拾遗,出为江州会司马,累迁杭、苏二州刺史。文宗登基,迁刑部侍郎。会昌初年,以刑部尚书致仕。谥文。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善诗歌。其作品平易近人,老妪都解;城乡朝野,四方流传。

  除《赠杨秘书巨源》涉及辽阳外,白居易借用辽阳故事入诗的还有几首,想必在当时也会同样的“率篇易一金”而倍受人们珍爱。姑且存录如下:

   池鹤

   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带雪双枝 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低回且向林间宿,奋迅 终须天外飞。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

   和微之听妻弹别鹤操(节选)

   舅姑明旦辞,夫妻中夜起。起闻双鹤别;若 与人相似。听其悲唳声,亦如不得己。青田八九世 月,辽城一万里。

   九老图诗并序

   会昌五年三月,胡、吉、刘、郑、卢、张等六 贤,于东都敝居履道坊合尚齿之会。其年夏,又有 二老,年貌绝伦,同归故乡,亦来斯会。续命书姓 名年齿,写其形貌,附于图右,与前七老,题为九

  老图。仍以一绝赠之。二老谓洛中遗第李元爽,年 一百三十六归洛;僧如满,年九十五岁。

   雪作须眉云作衣,辽东华表鹤双归。当时一 鹤犹希有,何况今逢两令威。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 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中桥车马长无己, 下渡舟航亦不闲。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 飞还。

  作为朋友,白居易对杨巨源的挚诚绝非一厢情愿,杨巨源对谪往江州的白居易也深怀牵挂之情。杨巨源在《寄江州白司马》中写到:“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漫勾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对仕途失意的白居易给予了深切的关怀和安慰。

  杨巨源的仕途比白居易顺遂。杨巨源,字景山,河中(今山西永济)人,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卒年不详。贞元五年(789)以第二名中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后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除国子司业。太和中(813年左右),年七旬,致仕归。时宰白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

  杨巨源诗名虽然不大,但诗作中颇有味道的也不少。其中有一首《赠邻家老将》,也把人物活动的场景安排在战地辽阳。请看:

   白首羽林郎,丁年戌朔方。阴天瞻碛落,秋日

  渡辽阳。大漠寒山黑,孤城夜月黄。十年依蓐食,

  万里带金疮。拂雪陈师祭,冲风立教场。箭飞琼羽

  合,旗动火云张。虎翼分营势,鱼鳞拥阵行。誓心

  清塞色,斗血杂沙光。战地晴辉薄,军门晓气长。

  寇深争暗袭,关迥勒春防。身贱竟何诉,天高徒自

  伤。功成封宠将,力尽到贫乡。雀老方悲海,鹰衰 却念霜。空余孤剑在,开匣一沾裳。

  塞外辽阳的边风边雨,洗涤了这位老将当年的英气;暮年之泪是无声和凝重的,是那柄孤剑渐渐失重的注释。埋怨岁月吧,它太容易失去记忆,对于背负着军功和疤痕的这位老将,永远是不会留下名字的。多亏诗人绝不浅谈的笔墨,把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武士形象,放逐在辽阳历史的滚滚风烟里,让我们于无意中惊讶地碰面......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这也许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参予社会的主流理想。晚唐诗人许浑以劳心苦学换来了进士之功。然而,在县令的位置上板凳还没有坐热,疾病就把他击倒在床上。后来病总是好好犯犯,官也当得上上下下。许浑便在老家润州丁卯桥(今江苏镇江附近)设下一处别墅,每每抢病退寓其间。终究是一位功名之心未泯的知识分子,病里病外,任上任下,许浑不曾蹉跎岁月。于是,吟诗作赋,自编自刊,将“新旧五百篇”钉装成册,取名《丁卯集》。显然这是乡间那座别墅里的产物。

  在许浑的“新旧五百篇”诗作中,有一首《寄远》,诗人把缠绵的情思从润州(今江苏)投射给了万里边关辽城(今辽阳):

   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碧云空断

  雁行处,经叶已凋人未来。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

  车马起尘埃。功名侍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

  红叶已凋,秋尽冬来,可是那个出征的人是否在返乡的途中呢?雁影绝空,音书不传;尘埃落定,车马远去;既是再上层台,也看不见希望的影子。你知道主人公为什么“两叶愁眉愁不开”?因为她的那个人“力尽辽城不肯回”!

  许浑的诗作大多透露着消极退隐的情绪,这也许是和他的身弱多疾有关。那座别墅远离官衙,但不可能远离封建政治的漩涡。境由心造。士大夫没有能力把自己解脱得彻彻底底。达,既不会完全地兼济天下;穷,也不会自然地独善其身。若不,许浑就不会去编定他的《丁卯集》,也不会把自己曲折的心思倾吐给辽阳边城。你能把一个“病着”的人怎样呢?许浑病在身上,也病在心里。许浑的消极,恐怕是晚唐那个颓势时代的消极呢?

  隐居生活自然要放弃许多社会义务。但不是所有人的退隐都是对时代责任的逃避,不能定义于他的性格的孱弱。诗人周朴便是一例。

  周朴,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878)。隐居嵩山,与诗僧贯林常相往还,无功名之念。后避地福州,寄食鸟石山僧 寺。黄巢寇闽,欲降之。周朴谢曰:“我为处士,尚不屈天子,安能从贼?”遂为黄巢所害。周朴连皇帝老子都不在乎,对一个农民英雄给予的当然也是白眼。诗人最终于用自己 的鲜血回答强人寒光闪闪的刀刃,这绝不仅仅表现了性格的倔犟,是不是还有一些社会认识上的偏执?

  周朴素称无功名之心,但却有自己的政治锋芒。他的死也许就是一个证明。同时,周朴为诗极工,每每雕琢。如此,是否又能证明他对事业的追求不曾泯灭?周朴蒸文煮字的劲头,在当时被评论家称为“月锻年炼”。看来周朴成就一篇诗作,实非容易。周朴死后,林嵩得其诗百余篇,编为二卷,传于世。我们有理由珍重周朴的每一篇作品,当然包括了《寄塞北张符》:

   陇树塞风吹,辽城角几杖。霜凝无暂歇,君貌 莫应衰。万里平沙桥,一行边雁移。那堪朔烟起, 家信正相离。

  据说,周朴活着的时候,他的诗不及成名,就已播人口,被传唱起来。那么沾了光的辽城(今辽阳市区)的名字会飘成多大的方圆?

  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司马扎一生都在痛苦奔波、上下求索,但功名最终却与他无缘。进士的名录里没有他,官员的档案里没有他。他只是给我们留下一些诗章。若不这样他“大约生活在唐宣宗大中年间”的推断也令我们难以作出。他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走得太苦了。他在诗中自述:“十年身未闲,心在人间名。永怀君亲恩,久贱难退情”(《山中晚兴寄裴侍御》)。“功名不与我,孤剑何所用。行役难自休,家山忆秋洞”(《道中早发》)。“我行伤去国 ,疲马屡回顾。有如无窠鸟,触热不得住。劳役今若兹,羞吟招隐句”(《自渭南晚次华州》)。

  诗人晓行夜宿,步履匆匆,一副苦行僧的模样,但却没有僧人的那份归隐之心。在慨叹报效无门、怀才不遇的悲痛的同时,他以自己的才情反映了边卒的痛苦,坦露了妇女的悲惨,鞭挞了豪门贵族的淫糜,甚至批判的予头直指君王。选《古边卒思归》为证:

   有田不得耕,身卧辽阳城。梦中稻花香,觉后

  战血腥。汉武在深殿,唯思廊寰瀛。中原半烽火,

  比屋皆点行。边土无膏腴,闲地何必争。徒令执

  者,刀下死纵横。

  不单是这一篇写到辽阳城的诗作,点燃了反抗精神的火把,发出了正义的呼声,他的大多诗作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意义。

  历史是公正的,也善良的。它不会排挤一个“在野”的诗人,尽管他在生前没能捞到一点点的名份!

  晚唐诗人于 ,写里中女、山村叟、伤怀的戌卒、叹息的田翁,写扶犁儿、投棱妇、淋雨的牧童、负重的樵夫......他以自己的诗笔同情、慰问生活在人世底层的芸芸众生,以表现他们的饥寒,抨击上层社会的糜费;以描写他们实实在在的汗水、眼泪甚至鲜血,批判达官人对实际民生状况的惊人无知。诗人的勇敢和良知,将会永载诗史。然而,历史也曾有过大意和疏露。这位写过许多短小精悍、刚健朴质作品的具有显著特色的现实主义的诗人,在他生活的时代并不为人们所重视,而在后世也几乎湮没无闻,令人扼腕。

  于 不满当时诗坛拘守声律和轻浮艳丽的风气,曾作古风三十篇以矫时弊,并自号《逸诗》。于 现存的45首诗歌中,有一首《辽阳行》:

   辽阳在何处,妾欲随君去。义合齐生死,本不 夸机杼。谁能守空闺,虚问辽阳路。

  帝王的穷兵黩武,给天下百姓造成多少夫妻离散的痛苦。诗中这位以纺线织布为生的女性,因为丈夫出征戌辽,使艰苦却也祥和的生活失去 平衡。她欲放下生计,随夫远征。只要夫妻团聚,哪管死生?她在“辽阳在何处”的问询中,让人感到了悲伤的嚎啕和抽泣,让人相信她在一番捶胸顿足的喧泄之后,会立即起身,奔上辽东的大路不再回头......

  于 ,字子漪,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874年左右)在世。懿宗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任终泗州判官。如今,历史反省了自己。于 的诗重新被人们认识。真正的诗人不再寂寞!

  崔道融可谓一位“行万里路”的诗人,早年他就遍游了今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并且自号东瓯散人。可以想见,怀一颗淡散之心,或结伴或独旅,去叩问山山水水,了解民风民情,其怡然自得,其艰苦辛酸,当是很少有人能品尝得到的人生滋味。

  崔道融走到哪里,就把诗情放逐到哪里。写诗也许就是他的使命。他走走停停,也写写停停。“乾符乙未夏,寓永嘉山斋,收拾草稿,得五百篇。(《申唐诗.自序》)。”就这样,诗稿越积越多。在这厚重的诗稿里,有一首《春闺》是这样写的:

   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辽阳在何处,莫望

  寄征袍。

  崔道融的诗,多为五、七言近体。后来,他又编成《东浮集》九卷,当为避乱入闵后所作。崔道融曾为永嘉(今属浙江温州)县令,后至长安,累官右补阙,约唐僖宗乾符末前后(879年左右)在世。

  与崔道融同时代的诗人张乔,为其时“十哲”之一,咸通十二年(871)中进士,后因黄巢之乱罢举,隐居九华山。张乔“苦力为诗,十年不窥园”。也是一位以脚板走出作品的行吟诗人。恰好有一篇《游边感怀》可以为证:

   贫游缭绕困边沙,却被辽阳战士嗟。不是无家

  归不得,有家归去似无家。

  早慧的韩 ,少小能诗。大中五年(851)秋末,在为姨父李商隐离京赴任举行的家庭别宴上,十岁的韩 即席以诗相送,其老成之风使满座皆惊。五年以后,李商隐返回长安,还对此事念念不忘,于是以诗赞赏:“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乱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当年的黄口小儿,后来中了进士,被昭宗召入朝中任翰林等职。然而,可能是由于皇帝的宠信和环境的局促,使他的诗笔绕不开荒淫的宫廷生活,和对皇帝的感激之情。他“以绮丽得意者”的那部《香奁集》,诗风更为软弱衰颓,只能说是梁简文帝宫体诗的继响。他精描细画闺户阑干的碧绿,画屏的猩红,门帘上的彩绣,甚至卧室里的褥面。其下者更是用工于妇女的体态、服饰和赤裸裸的闺中艳情。

  在唐王朝面临崩溃的时代,韩 属于士大夫中精神空虚的一群。荒淫的生活,加剧了他们的颓唐与堕落。当政局出现重大的变故,他们的表现又是那样地懦弱不争。在朱温权势的压迫下,韩 被一贬再贬;后来皇帝复其官职,韩 却碍于朱温的阴影,不敢赴召。此时,他的诗风,一变而为忆昔怀旧、感时伤乱的落寞之音,悲悲凄凄,自悯自怜。

  李商隐对韩 “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赞誉,已然是个历史的误会。韩 最终没有“老成”起来,责任在于诗人,更在于时代。李商隐和韩 都曾经以闺情写辽东战争或以辽东战事写闺情。先看李商隐的《清夜怨》:

   含泪坐春宵,闻君欲度辽。绿池荷叶嫩,红砌

  杏花娇。曙月当窗满,征云出塞遥。画楼终日闭,

  清管为谁调。

  再看韩 的《联缀体》:

   院宇秋明日日长,社前一雁到辽阳。陇头针线 年年事,不喜寒砧捣断肠。

  看来,不管是夜怨《清》中的那位大家闺秀的善调管弦,还是《联缀体》中的那个小家碧玉的巧作女红,诗人给予她们的都是一种暗淡一种愁怨。这是末落王朝的腐朽使然。

  韩 ,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生于唐武宗四年(844),约卒于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

  整个唐朝,于辽水之阳、辽东大野所进行的一次又一次的征伐,上演了许许多多歌哭不己的故事,也使生逢其时的一代又一代诗人,不断地把激情和哀思压缩在一篇又一篇的短章里。诗歌以自己 的方式将流动的历史变成一幅又一幅凝固的社会风情画。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于四月誓师幽州,于九月班师辽城。历时半年,共拔玄菟、横山、盖牟 、磨米、辽东、白岩、卑沙、梦谷、银山、后黄十城。整个战役,“远涉天涯,比焦原而未险;长驱若木,譬平圃以非遥。愤角辽阳,躬亲节度;拟金海表,震曜 威灵。(《大唐诏令集》)”对待这一时刻,除了太宗的《辽城望月》可以为战争进行总结之外,还应该产生类似何元《咏军前突骑》中的句子“朔风寒日笳声急,万里辽城一段云。”这是对战斗之始的豪迈回顾。

  高宗总章元年(668)九月,唐军攻克平壤,结束了高句丽割据政权的统治。朝廷设安东都护府,管理辽东、高句丽故地等地方,下设9个都督府、42个州、100个县。整个范围,大体上北自黑龙江流域的伯力(今俄罗斯境内),南在朝鲜半岛中部与新罗相接,西界张广才岭和辽水,与营州都护府辖区相眦连,东临日本海。今辽阳城设辽城州都护府,管辖辽东地区。由于高句丽人民不断起来反抗,仪凤元年(676)三月,安东都护府的重心不得不由平壤向内迁至辽城州(今辽阳市老城区),并不再由汉人官吏任职。但是,在广大辽东地区,唐王朝与地方割据势力的战争并没有停止。因而这一时期的“辽阳”诗歌,大多不脱离“护边”、“从军”的主题,将帅英明,士兵果敢;既使是写到夫妻离别,恐怕也就是像贺兰 描写的那样:“辽阳客路千峰引,蓟北乡心片月知。”多的还是豪迈和意气。

  晚唐时期,中央大权移落于豪强军阀手中,东北地区连年用兵,整个国家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唐末,辽东地区被渤海国和契丹势力先后占领。兵戎相见,生灵涂炭,诗人们也少了昂扬,多了哀叹。由此,闺情诗大量涌现。主人公们翘盼征人,诅咒战争;虽啼血呼唤,却仍然无助无望。一位无名氏在《杂诗》中唱到:“一去辽阳系梦魂,忽传征骑到中门。纱窗不肯施红粉,徒遣萧郎问泪痕。”戌边的征人,有几个能够复员!

  时间再向后推移。朱温篡位,唐朝290年的统治命运宣告结束。在唐为正统的观念被争雄的诸藩改变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五代、十国那个最紊乱、最黑暗的时代。辽东的情形又是怎样呢?南唐末年做过县令和水部郎中的李中,在他的《春闺辞(二首)》中给了我们曲折地描述:

   卷帘迟日暖,睡起思沉沉。辽海音尘远,春风

  旅馆深。疏篁留鸟语,曲砌转花阴。寄语长征客, 流年不易禁。

   不得辽阳信,春心何以安。鸟啼窗树晓,梦断 碧烟残。绿鉴开还懒,红颜驻且难。相思谁可诉, 时取旧书看。

  往日还有音信捎来的征人,此刻却没了消息。相思的闺人,越发地感到了辽阳的风险了。

  满腹经纶的南唐后主李煜,此刻,也“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群臣酣宴,愁思悲歌不己”。某日,他遥 望天际,神思辽东,吟成《望远行》如下:

   碧砌花光照眼明,朱扉长日镇长扃。余寒欲去

  梦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辽阳月,秣陵砧,不传

  消息但传情。黄金台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

  国家长期的分裂战乱,啃啮 多少人的青春和生命。若大的辽水之阳、辽东大野,能说得清吗?

  作者简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通信地址:辽阳市文圣区卧狮花园J座3529号襄平文化工作室。

  邮政编码:111000

  TEL:0419-2155069

  Email:LDB1955@163.com

标签: 秋寄从兄贾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