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在其晚年所作的《六一诗话》当中曾经有如此评价:
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喜穷苦之句。看似是对孟郊和贾岛的两位诗人和其诗作进行点评,但其实是为了抒发自己的诗歌创作理念。
想要真正理解其思想,就需要知道,孟郊、贾岛在诗歌流派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欧阳修所处的时代里为何要推崇这两位诗人。
“苦吟派”传统下,“穷苦”的层面不是物质,而是精神诗歌创作中的“苦吟派”早已有之,屈原、杜甫等等揭露社会弊病的诗人都有点“苦吟”的味道。到了孟郊、贾岛的时期,因为他们的经历更为突出,就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苦吟派”的象征。
值得注意的是,“苦吟派”的“苦”,不是指物质的贫匮,而是指精神上理想、情志不得舒展而导致的“苦郁”,这更接近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穷”、“困顿”等含义。
所以说,孟郊、贾岛的“诗穷至死”,指的是其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困顿穷途”之象,以致于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和审美价值。
这两位诗人的作品风格和其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孟郊四十六岁刚中进士,贾岛则屡试不第,后来仕途也是极为坎坷,不是闲置,便是遭受排挤,读书以来的志向不得伸展。
但偏偏他们都受到当时的文宗韩愈极大赏识,在文学创作领域中有着极高的声名。
这就显得二人的沉沦下僚是时运不济的结果。但实际情况不得而知,毕竟有文采,不一定有治政能力。
这就导致了其诗歌往往是以一个长期处于社会底层、苦不得志的困顿文人的角度来创作,自然在风格上就带有一种悲愤气,在内容上就带有下层社会的穷困景貌。
比如贾岛的《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内容简单,但寒气逼人,读来没有肃杀之感,却有一腔悲愤郁结。让人的关注点不在于何处试剑,而在于一剑磨十年的辛酸。
再比如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境况,写穷苦士子辞亲远游的心理冲突。
这样一来,二人的诗作就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萦怀,而带有了古往今来封建士大夫们对于家国天下、对于穷苦百姓的精神支撑,其创作就具有了一种普世的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这二人在于诗歌技巧上的造诣也成为了后世诗人的楷模。
我们都听说过贾岛“推敲”的故事,在“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反复思索,最后用了更为传神的“敲”的。
其实贾岛还做过另一件与之类似的事情。
据《太平广记》记载:
(岛)尝跨驴张盖,横截天街。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岛忽吟曰:落叶满长安。求联句不可得,因搪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而释之。“落叶满长安”,意境非常凄美的画面,后来贾岛将其补全为: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可见其诗才了得。
但从他们的诗作也可以看出,不论是“推敲”的故事,还是其他对于字句的选择,“炼字”的目的其实是为了“炼意”。
孟郊、贾岛的诗作,并不是为了争一字之巧,竞一字之奇,锤炼的是诗歌的整体意境。
所以苏东坡对他二人的评价才会是“郊寒岛瘦”,“寒”与“瘦”都是形容其意境的况味,更能形容他们二人在精神上的“困顿”。
欧阳修为何要强调“穷而后工”的诗歌创作说过了孟郊、贾岛诗歌的“穷”,再来说说为什么欧阳修会如此推崇这二人。
首先要知道的是,欧阳修所在的时代,文坛之上正好是“西昆体”盛行的时候,讲求诗歌形式的富丽以及内容的绮糜,文人醉心字句,荒废心志。
有鉴于此,欧阳修配合范仲淹庆历新政,掀起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恰恰在诗歌的上一个盛世里,孟郊、贾岛这种凄苦悲悯的中晚唐风格与时下文风对立鲜明,又符合了传统诗歌创作的理念。
欧阳修在《薛简肃公文集序》中言:
至于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与其有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故曰:穷者之言易工也。从这些言论可以知道,欧阳修并不是推崇诗歌自身的“穷苦”和诗人的“困顿”,而是认为经历过社会更深层次的历练之后,在创作之时会有更深的心得体会。
这是一种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文学创作理念,并且衍生出了很多类似的涵义。
其最初有明确文字提出的,大概要算司马迁《史记自序》中: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审美的觉醒,很多文人开始了自发地对文学进行赏析,于是刘勰在评价“建安风骨”的时候,又提出: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这说明当时的文学家已经意识到了,精神上的苦郁能给创作者更多的灵感支撑。
而这种思想到了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就提出来的一个重要诗歌理念:
不平则鸣。胸中不平,所以才会在文学作品中抒发,这同样是精神上的困顿所致。
直到宋朝欧阳修,提出“穷而后工”的说法之后,这一诗学理念才被固定下来,历来都有所承继。
比如:
陆游:天使文人未尽才,常使零落在蒿莱。
赵翼: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欧阳修所处的宋朝,文人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迫下,早已不复盛唐气象,流露出的多是中晚唐的忧思与孤愤,注重于耕耘个人的精神园地,对于家国天下很少有美好的向往。
所以,理学盛行,诗人们也转而开始了对于理性精神、趣味的探索,锤炼自己的思想境界。
这就与孟郊、贾岛的诗风有了极为相合的地方。
恰巧的是,古代影响力最为庞大的诗歌群体,江西诗社的出现,宗唐学杜的风气盛行,又十分推崇韩愈“诘屈聱牙”的创作风格,在字句之上的锤炼非常注重。
这样就和孟郊、贾岛的创作方法有了接轨的地方。
一时间,很多文人以此为趣,就像学习西昆体的时候,只学到了李商隐形式的绮糜,并没有学到其意境的幽深;学习孟郊、贾岛的炼诗方式,很多人也只看到了其对字句的捶打,而忽视了对意境的拓取。
欧阳修所言的“穷而至死”,本来只是说精神上的苦郁对于诗人创作上的支撑,但后来也慢慢衍变成为了两宋诗人对于苦吟做法的推崇。
所以经常可以看到,每逢战乱流离。文人开始自发地向“苦吟”诗人靠拢,其作品风格和晚唐时期就非常接近。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标签: 孟郊贾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