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贾岛这个苦吟诗人,行路中衡量下面这行诗用哪个字更灵巧,“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不留意冲撞了达官韩愈的车队,韩愈问明原因后,很客气的说“还是敲字好”,于是两人成为莫逆之交。这则故事被宋人传播以后,成了最著名的唐诗逸事之一。
我们翻出这首原作,诗题是“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复来,幽期不负言。
前人各种解释,前四句是泛论李凝幽居的荒僻,一路上不仅没有邻居,野草还覆盖了一个荒废的园子,还见到一个僧人半夜来敲(或推)这个废园的门,打算借宿。后四句说从李凝别墅返回时,过了桥野外的风景各异,人走动时仿佛不是云在动,而是石头在移动。暂时离去,以后还会再来。云根一词却有分歧,有人说是云,有人说是山。
自从看了这样的解诗,我大吃一惊,接着恍然大悟,原来前人说中晚唐诗很垃圾,原来是类似这样的诗作,除了看出贾岛创作的粗疏和平淡,实在没有任何妙味可言,除了其中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外,全诗就没什么味道可以咀嚼了。
其实,错在古今解诗的人,全然看不出诗中所描述的地形。
李凝的别墅是在野外,周围没有四邻,有一条长满野草的小径通向他的家。一个僧人正踏在拜访李凝的路上,抵达时已经入夜,看到别墅的周围被一条小河沟所围绕,这是唐宋人常见的建筑格局,在别墅外浚沟环绕,起到防护的作用,鸟这时已经栖息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着别墅的门,主人开了门,僧人原来就是贾岛哦。小河上有座桥,桥正对着门,过桥是进门的另一种表述,园内又是一番人工雕琢的光景,荒野感不复存在,园中有假山,都是搬运来的山石,好像把云根移到自己家。这幽雅的闲居之所,让我贾岛留恋,我虽然要暂时离开,却一定回如约再来的。
贾岛曾经是僧人,诗又作题李凝幽居,可见僧人就是指他自己,这是贾岛还没有还俗时的诗作。
李凝家有人居住,既然是半夜拜访,门当然是关着,当然不能做推。造“推敲”故事的宋人,没有读通这首诗。既然是题诗,显然是临行前随笔先就,所谓捉摸诗句冲撞韩愈云云,自是无从说起了。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描绘生动而轻灵,才是这首诗的妙笔。
可笑的是,这句前人怎么会解释成那样?人行路时,怎么会误会石头在移动,大概是中学时学了惯性和相对性原理,把船匀速行驶时仿佛湖在动而船不动移植过来了。可惜学的太差。人行进是加速度,无论方向还是速度随时都在改变的,不是匀速运动,如果这样还能产生是周围在动而自己不动,那一定是高度近视。
贾岛离开很远了,在一片昏迷中搬运完石头了,对谁说“暂去还复来”呢?难道是远眺回顾中,深情款款的暗暗发誓吗?那贾岛一定是把诗题在山石上了。
标签: 贾岛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