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光潜论贾岛的推敲
上高中时,见过朱光潜的一段文字,如下:
朱光潜云:“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当时于诗学是懵懂的,并未深思。如今忽然想到。朱光潜写这段文字时,也许他只看那则贾岛和韩愈的故事,便写了那段文字。他大概并没有看贾岛诗的题目和全诗。题目叫《题李凝幽居》。诗的内容是: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朱光潜其实意识到了敲与推的区别。根据诗本来看,很明显就是月夜访友。僧,这是贾岛的自称,贾岛当过和尚。“僧敲月下门”显然敲的就是李凝的门。李凝住的也不是佛寺,而是幽静的住所。贾岛乘月而来,见门关着,敲门是理所当然的。
当然,为了表达贾岛与李凝的亲密无间,他可以推门,不敲门。敲门不是似乎显得生疏吗?贾岛那个时候,估计也没有进人家房间要敲门的教育。但是,如果当时,万一李凝的门关上了呢?推是不推不开的。这是从写实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要用敲。
其次,在美学意义上。全诗都没写到声音,鸟宿了,也不发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美学范式,朱光潜也应该知道。怎么到这里就“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看来,朱光潜可能是“一鸟不鸣山更幽”派。敲门的剥啄声,也不一定能惊起宿鸟,摔门声都不一定。月夜的敲门声,我认为不是搅扰,而是一种空寂中的涟漪。美学上的静,并不单是分贝的大小,更多的是动与静的相互关系,如同光与影般。类似“棋声花外静”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对声响的美的鉴赏,需要静心才能体会。
标签: 贾岛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