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一)贾岛:寻隐者不遇

非凡网 101 0

 诗说(一)贾岛:寻隐者不遇

  我最近突然有个想法,想写一些叫做“诗说”的文章,这样的文字,应该是有别于“诗词赏析”之类的。具体来说就是在对唐宋诗词的阅读过程中,有时候突然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毫无防备地来到的,也说不上正确不正确,一下子就过去了,可一段时间后又跳出来了。这样多次出现后,就想把这种感觉写出来,我暂时就把它叫作“诗说”,说的是我对具体的一首或几首诗的很随意的想法。现在先来说第一篇:贾岛:寻隐者不遇。

  贾岛的诗是这样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前段时间在教小外孙学唐诗时碰到这样的情况,比如我叫他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和“助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他很快就会背出来了。象有一次他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对我说,老师今天批评我了,我问他为什么啊、他说因为他“不粒粒皆辛苦”,原来他吃中饭时把米粒搞在桌上和地上了。看来他不但能背诗,还懂意思了并能在言语中表达出来。

  可是当教他这首“寻隐者不遇”时,他却老是记不住,说了第一句,说不了第二句,会了第二句,第三句又说不上来,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前两首诗的意思是层层推进的,而贾岛这首是跳跃式的,是简约到了极致。我在想,我小时候学诗,在没搞清楚贾岛是用一问三答来写这首诗时,我也是记不住的。就是说这诗第一句是来访者的问,后面三句是学童的回答。其实在生活中,诗人是提出了好几问的,写到诗里就简练到“松下问童子”五字了结。这样的诗句,当读者不明就里,往往比较难记。有人说此诗没有佳句却成佳篇,为什么?因为贾岛善于练词练句,他的“推敲”是出了名的,这里就不用赘述了。这是我要说的这首诗的第一层意思,接下来说第二层意思。

  诗题为:《寻隐者不遇》,隐者就是在山中隐居之人,贾岛这位中唐有名的诗人要去找他,想必不是等闲之辈。是正好不巧去了山中采药呢,还是故意回避不见,这就有点说不清了。贾岛去了一次没见到,他肯定要去第二次,第三次,我想他不见到隐者是不会死心的。这里我们又可想象一下有可能的几种情况。

  一是无论贾岛怎么劝说,隐者就是不愿出山,

  二是被贾岛说动了,就象刘备三顾茅庐一样,隐者终于出山了,且入仕了,干得比贾岛还出色。

  三是最不愿意见到的事实,当贾岛第二次去时,童子就和他说,先生自那次进山后再也没回来,童子曾进山去,在一山洞中见先生留一字条,上书:我已羽化登仙,山庄归你使用,若有机遇另寻恩师吧,贾岛听罢,痛惜不已。

  下面再来说第三层意思,还是说这《寻隐者不遇》的诗题。象这样的诗题在古代的诗作中比较少,但也有,就象南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就相类似,且看该诗: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因为诗人去他人园子游赏受阻而十分扫兴,所以首两句在诉说主人的不是的同时很自然地点了“游园不值”这一诗题。可是,尽管诗人吃了 “闭门羹”,在他回头一望的瞬间却有惊喜的发现,且由这“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发现,想象到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就 把“屐齿游园”升华到了“畅想游园”了。吃了“闭门羹”的失望,却在意外中得到了极大的精神补偿,这首诗的价值就在这里了。“春色”被作者这一“关”一“出”的渲染,诉说得淋漓尽致。我们查一下同样是南宋的诗人陆游也有类似的诗作,诗题为《马上作》: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这陆游虽是大诗人,然此《马上作》却未免太平淡了,真有点马上观花的味道。

  叶绍翁此作之所以为佳作,是因为诗人精心阐述了春光难锁、喜从天降的生命力度,给人以情趣盎然的哲学启迪,因此而使其诗名留千古。由此可见名家之 诗不一定都能必然地成为名作,而非名家一旦对诗作进行超常人的开凿,也是能写出好诗来的。 至于后人把“红杏出墙”引伸到女人出规那就不是诗人所能料到的了。

  因一首诗的不易记和它的诗题的别致,想到了说些想说的话,此嬉称为“诗说”。

标签: 贾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