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敲臭贾岛诗》
求富贵,先入伙;不求富贵,也得入伙。小圈子文化,决定我们必须入伙。但不是你想入伙,就能入伙。中唐诗人贾岛,年轻时努力试图进入“隐者”这个小圈子。坑人的是,隐者认为贾岛的资质不足以入伙,见他如见凶神恶煞,避之唯恐不及。
贾岛白天去寻隐者,人家派个童子如此打发他:“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_《寻隐者不遇》”一句话,隐者不见他,团身回去吧。
贾岛伤心落泪,决定晚上搞个偷袭,偷偷摸摸去推隐者的门。没想到,隐者早有准备,远远望见,跳窗跑了。贾岛推开隐者的门,在他家里溜达一圈,瞅瞅桥底和石缝,看看隐者到底躲在哪儿。检查一番之后,贾岛自觉无趣,但是他没有心灰意冷,在隐者家墙壁题诗一首:“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_《题李凝幽居》”表达了自己一定要入伙的决心(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天贾岛骑了个毛驴,念着这首诗,对其中“僧推月下门”的“推”,觉得还可商榷,于是手中比划“推、敲”,不觉冲撞了韩愈的车驾。
韩愈听了贾岛的叙述,中邪了,沉思有顷,大声宣布:“敲!僧敲月下门,敲好。一是敲比推更搞事情,二是敲比推显得你有礼貌。”事情就这样敲定了?!这就是后世“推敲”一词的来历,脍炙人口。
但是韩愈一“敲”,这个敲字,真的值得重新“推敲”。单从“僧敲月下门”一句看,韩愈说的不无道理。所谓改一字而动全诗,整首诗因为这么一“敲”,却都敲破了。
首先,我们来看“僧推月下门”改成“僧敲月下门”后,前一句“鸟宿池中树”该怎么办?
鸟宿池中树,贾岛不是抬头看的,而是贾岛低头看池中树影,发现有一只鸟。贾岛观察非常细致,为了寻找隐者是否躲在水底,是趴在池塘边看的。
当他重重敲门时,鸟的反应必定和轻轻推门不同,所以这句得改:“鸟尿(吓尿)池中树”。
其次,一个“敲”字,后面的顺承关系敲乱了。
后面“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一句,是紧接“推”字发生的。现在改成了“敲”,这两句显得非常突兀。
但是“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一联,从艺术的角度看,比"僧敲月下门”优秀得多。胡应麟《诗薮》:“如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虽幽奇,气格故不如'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也。”
这一联好的不能改,无奈之下,只有动静更大一点,仍旧改前一句,改成这样:“僧踢月下门”。动静也大,关系也顺,礼貌就顾不得了。要有礼貌的话,就这样改:“僧爬(翻)月下门”。
最后,贾岛“敲”后,并没有人来开门接待,但是他自己硬闯进去了,壁壁角角都拿放大镜仔细张望搜寻,根本没有看出懂礼貌。归根到底,他不是敲进去的,是推进去或爬进去或翻进去的,“敲”有礼貌成了一个笑话。
虽然很多人迷信韩愈的名气,认为凡是韩愈改的就必定是好的,但早有诗评家对此颇有微词。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他人之说梦,纵令形容酷似,何似毫发关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
更为讽刺的是,自从韩愈替贾岛“推敲”后,贾岛三观改了,不求进隐者小圈子了,他连和尚都不做了,靠着韩愈一敲的名气,他还俗了!他努力应考争取功名,试图进一个更大的小圈子。悲哀的是,韩愈走得早,没能帮上忙。
看来,隐者不见贾岛,不是怕他借钱不还,而是看不上他的人品,认为他不具备进入隐者这个小圈子的资格,确有先见之明。
诗曰:
求富贵先求入伙,
小圈子有大文章。
推敲千载声名事,
去跪谁人捧个场?
标签: 贾岛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