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4年,睿宗带着王公以下的文武百官在武成殿为武则天上尊号。自此,武则天亲自临朝执政,而皇帝则住在别殿,不问政事。武则天临朝称制后,百官朝贺。一时间,祥瑞之说甚嚣尘上。什么“瑞鸟”“瑞麟”“瑞云”全出来了,这也表示大家对她执政的拥护。
武则天以为自己执政已经没有太大的阻力了,谁知才高兴不多时,就杀出个程咬金来。原来嵩阳令樊文又献了一块“瑞石”,武则天拿着这块玉石让百官观赏。尚书左丞冯元常上书说这是谄谀欺骗的说法,武则天意识到朝廷中还有一部分人对自己执政不满,于是便把冯元常赶到陇州做刺史去了。
武则天临轩执政后,将大唐的旗改为金色,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官名进行了一次大改换,官服也改了颜色,其官职也做了一些更改:尚书省改为文昌台,左右仆射改为左右相,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依次改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门下省改为鸾台、中书省改为凤阁,改侍中为纳言,中书令为内史,御史台改为左肃政台,增加一个右肃政台。其余的省、寺、监、率名称,都按各部门的职权另改名称。
正在此时,一件叛乱事件也发生了,而发动这场叛乱的就是扬州大都督李勣的孙子李敬业。
李勣是高宗时期的老臣,为高宗和武则天的朝廷立下过汗马功劳,因此而受到了极大的器重。但是李老丞相的孙子却不怎么争气,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贪赃枉法,后因东窗事发而被贬职。现在,他打着恢复李氏江山的旗号,聚众谋反。
此外,参与这次谋反的还有一个叫魏思温的监察卸史,这个魏思温也是因为犯法而被贬为了盩厔尉,他有些政治头脑,也因此成了这次叛乱的“军师”。
按照李敬业和魏思温事先商议好的计策,先让同伙监察御史薛仲璋请求出使江都,等薛仲璋到了江都后,再让韦超告发扬州都督长史陈敬之谋反。
这样一来,薛仲璋便可以利用中央派遣出使御史的身份逮捕陈敬之,薛仲璋可以轻而易举地控制扬州。薛仲璋等依计行事,果真掌握了扬州的军权。接着宣布叛变,改回嗣圣元年中宗的年号。
武则天千方百计想要杜绝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这些人果然还是打起了儿子的旗号来反对自己。叛军找了一个酷似李贤的人来冒充已死的太子。他们到处宣扬李贤并没有死,而是逃到了扬州,在扬州招兵买马,任命李敬业为上将军,兼扬州大都督。
紧接着,李敬业还在扬州设立了三个府衙——匡复府、英公府、扬州大都督府;又任命了一些官员,其中最著名的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他写了一篇留名千古的《讨武瞾檄》,大肆宣扬武则天的罪行,并且号召人们反对她执政。
武则天对叛乱是有所准备的,当听到扬州发生叛乱时,她并不十分惊讶,认为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当她读到骆宾王的《讨武氏檄》后,还大赞骆宾王才学渊博、妙笔生花。
武则天曾说像骆宾王这样的人不用,是我们帝王的过失,可见武则天的帝王之器是多么宽大呀。特别是在关键的时候,还能为敌人送上赞美,这是需要胸怀和智慧的。同时,对于武则天的泰然自若,大臣们也是从心底感到佩服的。
武则天在赞美完了骆宾王之后,便放下手中的檄文,命令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领兵三十万前往讨伐。她认为这样还不能彰显出自己的威严,于是又罢免李勣的官职,之后还派人挖了李勣的坟墓,捣烂了他的棺材,接着又恢复了李勣的原姓,她要让天下人看看反叛自己的下场。
李敬业不通兵家之事,临到阵脚便六神无主,只好找大家来一起商议该怎么办。军师魏思温说:“您还是以匡扶李室为名,率领着众人击鼓行进,直捣东都洛阳。这样的话,天下人就知道你是为了李家江山在打拼,那么就会群起响应。”
薛仲璋不同意出兵洛阳,他坚持守住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再渐渐向北进军。魏思温反驳说:“山东有粮有兵,就等着我们到那里去呢!如果不趁着这个形势立功,而是自顾自地保存已有的领地,那么,起兵的人听了,谁还会响应我们呢?”
李敬业没有谋略和胆识,因而他没有听取魏思温的建议继续进攻,而是兵分几路攻占江都周边的地区。魏思温叹了口气说:“兵力集中力量就会强大,分散了就会弱小。敬业不渡过淮河,收取山东进而夺洛阳,我们的失败就在眼前了。”之后,李敬业带领着叛军主力攻下了润州。
驻守润州的是李敬业的叔叔李思文,李敬业原本想拉着李思文一起造反,但是,却被李思文拒绝了。接着,他又向武则天告急。李敬业占领润州之后,魏思温提出用李思文的脑袋祭旗,李敬业不肯。润州司马刘延嗣被抓后,李敬业要杀了他,魏思温说这是他的旧相识请求赦免其死罪。就这样,两个人都被关进了大牢之中。
李孝逸的大军赶到后,李敬业着急了,赶忙从润州退出来守江都。他在高邮县屯兵,命令自己的弟弟敬猷守卫淮阴,韦超、尉迟昭守卫梁山。
李孝逸因为初战失利而不敢再继续进攻,这时,担任监军的殿中侍御史魏元忠对李孝逸说道:“现在天下的安危就在此一举了,原本天下太平,是贼子先叛乱,搅动得天下不安,人们都盼着尽快平定叛乱,而今将军只守不攻,不是令天下人感到失望吗?如果朝廷知道了这件事情,必定会改派其他的将军前来剿灭叛乱,这时,将军你又打算怎样去应对呢?”
李孝逸一听确实是这么一回事,心想如果我在这里不进攻的话,朝廷也迟早会知道,到时我就没法交代了呀!于是,他便下令进攻,结果斩杀了叛将尉迟昭。
十一月,武则天果然派了左鹰杨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统领大军增援李孝逸。李孝逸听到这个消息后,再次攻打梁山,而叛将韦超却坚持不迎战。李孝逸拿不定主意是攻还是战,大家便在阵前开始讨论起来。
魏元忠建议先攻打李敬猷,其他将领不赞同这样做,他们认为要先进攻李敬业。魏元忠说:“我们应该先进攻李敬猷,李敬业人多,又凭着显要的位置死战,如果我们失利,那么就危险了。李敬猷没有什么能力,根本不懂打仗是怎么一回事,再加上势单力薄,大军一到就会被攻克,因此李敬业必定会想办法来救自己的弟弟,到时必定来不及。现在我们舍弃好攻的,去攻打难攻的,是下策啊!”李孝逸听了魏元忠的意见,先攻打韦超,然后攻打李敬猷,李敬猷大败。接着,挥军进攻李敬业。
李敬业借着河水死守,李孝逸几次攻打都没有成功,就想退到石梁。魏元忠接着劝说:“这个时节芦苇都干了,又是顺风,不如用火攻,此时是不能后退的。”李敬业的军队此时也筋疲力尽,失去了斗志。后来,李孝逸又采用了火攻的计策,因而将李敬业的大军烧得七零八落。
李敬业一看大势已去,于是率领着轻骑兵进入了江都城,带着一家老小准备从润州入海,投奔高句丽。结果逃到了海陵界,被大风阻住,无法渡海。其他的将领看到没有什么希望了,便杀了李敬业和李敬猷兄弟。随后,他们便带着李敬业和李敬猷的头去投降。而叛将唐之奇、魏思温也被活捉了,只是骆宾王下落不明。直到此时,李敬业的叛乱终于被平定了。
武则天平定了李敬业的叛乱后,紧接着便对李敬业一家进行了处置。只有李文思被留了下来,并提拔为司仆少卿,赐武姓。
平定李敬业的叛乱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而且战争只在扬州和楚州范围内进行,因此对百姓并没有构成很大的危害。大唐的安定以及社会经济生活还在继续发展着。
武则天之所以能平定李敬业的叛乱,与中下层的官员和百姓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她在位时所实行的政策得到了下层人民的拥护。扬州叛乱平定以后,武则天的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
标签: 骆宾王 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