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骂人,与文明,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似乎自古至今,就不存在不骂人的人,我不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虽然我一直在追求高的修养,但由于对生活的无奈,所以我常有骂人的冲动,而且时不时地吐出骂人之语.我并不认为这是什么不道德的事,文明的世界也最终不可能不骂人,私下里认为,骂人与文明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
二
中华大国乃是泱泱大国,其文明程度一度在世界上无出其右者,可以简单的说,文明的源头在儒家文化,看看孔老夫子吧?他老人家也有骂得高兴的时候,学生白天睡觉,他说人家是朽木,是用屎土垛的墙不可涂也,文明吗?
并且老夫子不但骂学生,即使见了朋友也不放过,骂起朋友来骂得很是得意,那时孔子年岁已高,他看到他儿时的老伙伴蹲在地上跟孔子打招呼。便说你这个人哪 , 小时候不懂礼貌就算了,到中年也没有什么出息,现在老了,还是不懂礼貌 ,不死 ,真是个祸害!并且不但骂,还打,用拐杖去敲他的小腿骨子。他还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恐怕比操人家的娘更恶毒吧?阿Q摸过的小尼姑也骂,你个断子绝孙的阿Q,这和孔子有什么区别?孔子此骂瞄准“无后”,却是定下了儒家骂人之定式——人身攻击,直捣生殖器。我于是拿来操那群混帐王八蛋的娘,有什么不可?这和文明没有关系,如果非说有,我就觉得我这一骂促进了文明的发展,这个话题一会儿再说。
亚圣孟子性格刚烈,出言无忌,骂起人来更是痛快淋漓。骂墨子是“兼爱无父,禽兽行”,骂杨朱学派是“无君,禽兽行”,骂纵横家是“妾妇之道”,骂别人“绝子灭孙”,不但骂,而且还说人家“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不文明吗?他是中国人的亚圣。
三
梁实秋先生很早就说过: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骂人就是有道德观念的意思,因为在骂人的时候,至少在骂人者自己总觉得那人有该骂的地方。何者该骂,何者不该骂,这个抉择的标准,是极道德的。所以根本不骂人,大可不必。骂人是一种发泄感情的方法,尤其是那一种怨怒的感情。想骂人的时候而不骂,时常在身体上弄出毛病,所以想骂人时,骂骂何妨。
他本人就教过我们骂人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上升为艺术。在他的《骂人的艺术》一文中,归纳出十类基本方法,知已知彼、无骂不如己者、适可而止、旁敲侧击、态度镇静、出言典雅、以退为进、预设埋伏、小题大做、远交近攻。这些方法至今被同道中人视为宝典,早已家喻户晓。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一群体选择说明了什么?骂人有理。
四
在我们的印象中,一直以来,骂人始终与文明相矛盾,所以在我们这个文明的国度,绝对不提倡骂人,甚至反对或嗤之以鼻.然而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每天不知道要接触多少骂人之语.其中有些甚至不堪入耳,下流之至.既然骂人被社会不耻,何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存在就是硬道理,骂人这东东存在了数千年之久,自有它的合理性,我个人认为骂人这一行为在对社会文明进步的促进方面,有一定不可低估的作用.
梁实秋说:“骂人,其实也是一种很大的学问,也是一种极其艰难的语言艺术。”由此可见,骂人是与语言与生俱来的,作为一种思想和情绪的渲泄,可以打保票,它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也许少了骂人这一行为,人就不成其为人。几千年来,骂人在不知不觉中已形成了一种文化,只是由于它与文明相悖逆,所以被人们明明白白列入文化之外,然而无形之中它却已踏入文化的范畴.说得低一点,它起码是一种亚文明。如今,在电影,电视中,报刊杂志上,骂人之语是随处可见.只因为骂人,剧情才更真实,文章才更犀利,剧本和文章本就源于生活,骂人怎么可以少?那么生活中骂人的根源又是什么呢?在于需要,感情宣泄.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会骂人,动物的愤怒只能用武力以回应,牙咬爪抓,而文明的人类如何可以避免可以带来毁灭性伤害的随便动武,最好的方法莫过于————骂人。骂人在人类成长的漫长过程中逐渐进化成为人们泄愤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成了人类文明与武蛮之间的最好过渡.而毕竟,它属于文明多一些。
五
人为什么要骂人?
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想人之所以要骂人,无非是心中愤怒,或是心有不满,骂人方其解恨,不吐不快,骂是一种真正的发泄,是一种极好的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方式,是一种减轻压力的调节阀门。
骂人几乎是一种本能,我没有养过小孩,但我知道小孩学说话,正经话教他半天他也学不会,唯有骂人的话,你不教他也会,简直无师自通。
余秋雨曾写过一篇关于小人的文章叫《历史的暗角》。余先生说:小人什么都可以不顾,不要,无德,无行,无耻,所以一直困扰着我们。我认为,实在无可奈何之下,就只有骂骂他们,且要随见随骂,骂他个狗血淋头方好。当然小人是不畏骂的, 不过骂后我们不可否认会感到一种轻松与释然。这是生理上对我们骂人所做出的自然的奖赏。是我们的机体默许的行为。
六
问题是骂人有用吗?能起到我们所想要的作用吗?
答案是模糊的,可以说基本上是没有用的,于是有人说骂人是最没有出息的人才做的事,但想想古今中外大师级的人物都要骂人,且因这骂人而留下千古赞名。不由人又得重新审识这骂人的力量。
《三国演义》有一回,大概是九十几回吧,是我印象最深的经典之骂,骂人者是大名鼎鼎的儒将诸葛亮,那个回目叫武乡侯骂死王朗。两军对阵,诸葛亮一句“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就让一代名将大叫一声,活活撞死在马下。骂人的功劳不能说不小。成语所谓口诛笔伐,基本上用于褒义词的,可见即使在文明世界里也少不得这一个骂字。三国里面还有一个祢正,他最著名的活动就是裸衣骂曹,把曹操给骂得汗流浃背,虽然最后终因这一骂没了好下场,但这一场子好骂在当时可谓文明的先声,起码让人明了操贼让窃国之贼,让天下人明白国之正统。
骆宾王的《讨武檄》中骂武则天“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人门见妒,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这话可谓骂得透天彻地,鬼哭神泣,然而被骂的武则天,看到此檄却激赏不已:“有才如此,而使之流落不偶,则前此宰相之过也!”被骂的武后舒服吗?当然不舒服,没有人被人骂成这个样子还很舒服。但这个檄文却相当于一个警钟,使得老武从此以后不敢十分嚣张,老老实实的治国平天下,倒也给百姓营造一个清平的世界,才有了李隆基小子的开元之治 。可以说大唐盛世之所以传遍天下,骂的作用不小啊。
毛泽东曾向人说过,他平生有两个志向,一是骑马走遍黄河上下,二是当个杂文家。惜乎这两条都没有做到,可是听他说话为文,吟诗填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还真有些杂文家的味道。“小小环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这些都是骂人之语,只不过骂得诗意一点而已,而他骂赫鲁晓夫“不须放屁”则大见其粗俗,但这一骂,怎么样?骂出了中国人的自信,骂出了中国人的气概。当年中国在列强包夹之中能够风雨不动,老毛的这些不屑一顾的骂言可以说起了不少作用。
标签: 骆宾王讨武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