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讨曹檄文》?

非凡网 86 0

《讨曹檄文》举例阐明了自古以来,只要是奸侯之徒把持朝政,国家就会出现危难,纲常就会受到破坏,人们就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曹操就是奸保之人,从他的祖父到他的父亲,祖孙三代没一个好人。他的祖父曹腾,是一个太监,与左棺、徐璜两个太监狼狈为奸,“饕餮放横,伤化虐民。

  ”他的父亲曹嵩,贪赃枉法,偷盗国家财物,欺压百姓;曹操自己挟持天子,欺君犯上,把持朝政,残害忠良,杀戮生灵,盗坟掘墓,做尽了坏事,他们的罪行可畏罄竹难书;在曹操治下,已经是民怨鼎沸,人人欲除曹操而后快。

《讨曹檄文》写得酣畅淋漓,让人看后,都恨不得食曹操肉,寝曹操皮。

  这个檄文起到了非常好的煽动军心、民心的作用。

袁绍看完檄文,非常高兴,立即命令使者将檄文传遍全国各州、郡,并且在各处关津隘口张挂出来,以激起广大人民群众对曹操的同仇敌忾。

檄文传到了许都,当时曹操正患头风病,躺在病床上。左右的人将这个檄文传送给曹操,曹操一看,吓得毛骨悚然,惊出了一身冷汗。

  由于受到了刺激,加上注意力转移了,头风病顿时痊愈了,从床上一跃而起。

檄文写得太好了,曹操不由对作者的笔锋产生了钦佩之情。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做了那么多的坏事,人们竟然那么恨他人骨。

他问曹洪:“此檄何人所作?”

曹洪回答说:“闻是陈琳之笔。

曹操笑着说:“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意思是说:有文化的人,必须有有武力谋略的人支持他,他才能有用武之地。陈琳虽然有文化,他的文章虽然写得很好,但是袁绍的武力谋略实在是太差了,在袁绍那里,陈琳文章写得再好也没有用。

后来,曹操打败了袁绍,攻破了冀州,他的部下活捉了陈琳。

曹操对陈琳说:“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

陈琳回答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曹操左右的人都恨陈琳,劝曹操把陈琳杀掉。曹操毕竟是一个宽宏大量、爱惜人才的人。

  他可怜陈琳的才华,决定赦免陈琳的罪行,并任命他为从事。

陈琳的写作才华,帮助他在袁绍阵营和曹操阵营中得以生存。陈琳对于袁绍和曹操都没有感情依附,无论谁赢谁输对于他来说,都无关紧要。他凭的是自己的文采赚取一份薪水,谋取一份差事养家糊口。他没有政治包袱,他可以凭自己的笔杆子走遍天下。

古今中外,凭借自己手中笔杆子谋生的大有人在。所谓的大作家,大文豪,大思想家,都不是凭借自己手中的笔杆子妙笔生花,而赢得自己一席之地的吗?可以说,有一枝妙笔可以走遍天下。能写出好的文章来,不仅能够谋生,还能够受人尊重。

在重庆谈判时期,毛泽东主席发表了一首词《沁园春•雪》以及其他的一些文章,就连蔣介石也佩服他的文采,他问文胆陈布雷,为什么我们写不出那样的好文章?陈布雷不知高低地顶了一句:“当然啦,人家的文章是自己写的嘛。

  ”所以说,好的文章,不分敌友都会欣赏。

故孔老夫子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真是至理名言啊!。

标签: 骆宾王讨武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