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头长啸李树身日记(50)

非凡网 41 0

狼头长啸李树身日记(50)-第1张图片-非凡网

  为了“证明我还活着”,昨(14日)天笔者发表《狼头长啸李树身日记(49)》,与网友共同赏读了“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五言律诗《在狱咏蝉》。今(15日)天,狼头长啸李树身日记(50)将与网友共同赏读名列“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代表作七言律诗《滕王阁》。

  滕王阁

  作者:(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由于此诗名气太大,史上对王勃的评说可谓千奇百怪。比如,笔者在幼少时,父亲曾因我的懒散而责斥道:“王勃8岁便能作《滕王阁》,你现在连声调平仄都还弄不懂,长大了有何出息!”

  真是“知子莫如父”。的确,本笔者浑浑噩噩地度过大半生,混至现年近75岁也无出息,竟让父亲当年的责斥一言成谶。不过当我长大成人读书渐多之后,方才明白父亲所说“王勃8岁便能作《滕王阁》”有误,而是他专们用来教育我的“激将法”,可谓用心良苦。

  不过王勃无疑是天赋特高的“神童” ,且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作文笔流畅的文章;九岁时读颜师古所注释的《汉书》便写作《指瑕》十卷,用以纠正《汉书》之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被封授朝散郎职。所以对电视综艺节目中的“神童” ,笔者深信不疑。

  笔者认为《滕王阁》一诗,真算得上是 “势吞山河猛如虎,剑指天下气如虹” 的一首壮歌。若将其译成白话文,愚以为借用无名氏的译文荐与读者赏读,似乎更为准确切贴且不失本义:“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早晨,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傍晚,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无处可觅,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今天,要向网友荐读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放在笔者的新浪微博里的两篇短小好文《夜读:不迁怒,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你好,明天》,相信读后大家都必将受益匪浅。

狼头长啸李树身日记(50)-第2张图片-非凡网

狼头长啸李树身日记(50)-第3张图片-非凡网

  截图:来自李树身的新浪微博

  毋庸讳言,对于《夜读》中之诲人“在愤怒之下还能保持礼貌和理性,不乱发火、不迁怒”,笔者虽正在努力践行,但反复被人无端攻讦甚至挖坑构陷,则难免失去“基本修养”,发几句牢骚则在所难免。

  比如昨天,笔者在某地方的官办网站注册,在填写个人资料“你上网的目的是什么”栏目时,我写上“互相学 同进步”这一常用通俗语句。

  岂料,该栏目竟然亮出一行红色字体“对不起,你填写的文字中有敏感词,请重新填写”。我以对方弄错了便再输入,但对方照旧回应。最终我写入“读书,写作”,对方立即亮绿灯放我通过。

  笔者至今尚耿耿于怀,心中暗自不平道:“竟然连‘互相学 同进步’这样的‘普通话’都会让他们感到‘过敏’,‘地方话’岂不让他们视为‘新冠’么?”

  也许,正因如此之荒谬绝伦,这就难怪《你好,明天》一文中,要用图文方式严厉批评,说有些网站“平台诱导饭圈互撕”。而且连发两问:“只见喧嚣,不见正气,饭圈互撕撕出了戾气。谁在撺掇‘粉丝’争斗?谁又在为乌烟瘴气提供空间?”则更显其顺理成章,令人鼓掌称赞。

狼头长啸李树身日记(50)-第4张图片-非凡网

标签: 骆宾王在狱咏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