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
骆宾王的这篇《代李敬业讨武曌檄》,是为了替李敬业招揽天下力量讨伐武则天的,肯定要历数武则天的累累罪恶,以激起人神共愤,群起而攻之。
文中说武则天“杀姊屠兄、弑君鸩母”。
杀姊,应该指的是武则天毒死了她的亲姐姐韩国夫人的女儿魏国夫人(韩国夫人的死因《资治通鉴》中只写了一句“韩国寻卒”);屠兄指的是武则天毒死魏国夫人后嫁祸于她的堂兄武惟良、武怀运而处死二人。
弑君鸩母。弑君,史料中没有记载武则天直接杀死唐高宗,但《资治通鉴》中有一则记述:“上苦头重,不能视,召侍医秦鸣鹤诊之,鸣鹤请刺头出血,可愈。天后在帘中,不欲上疾愈,怒曰:此可斩也,乃欲于天子头刺血…”。高宗苦于头重,看东西困难,召御医秦鸣鹤来治疗,秦鸣鹤请求在高宗头上针刺排血可以减轻症状,武则天在帘后看着,她是不想让高宗的病治好的,假装大怒地喊道:这个人该杀,竟敢在天子头上刺针出血…。这件事既然史书流传下来,当时的朝野不可能不知道,武则天是盼着高宗死的,她好早登帝位。这也能算得上武则天“弑君”的罪状吧。
“鸩母”,武则天的亲生母亲杨氏,武则天登基后封她为“荣国夫人”,武则天不可能杀她。估计骆宾王写的“鸩母”,是指武则天残害高宗的王皇后,古人讲究皇后“母仪天下”,天子为子民之父,皇后自然为母。老百姓是把皇后当作“母”辈尊重的。武则天残杀王皇后,在臣子百姓眼中,自然是罪若“鸩母”。
古人写文章,尤其是写讨伐檄文,为了激起人们对讨伐对象的仇恨,肯定要重重落笔,不会像写记叙文一样件件写实事。文章采取排比句更显得有气势, “杀姊屠兄”是实写,“弑君鸩母”是虚写,但也有所指向。
标签: 骆宾王 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