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假的!我们来据事实分析:
一直以来,武则天的弑女事件在民间广为流传。说的是在永徽四年,武则天为高宗生下一个公主,不幸夭折。这个夭折的女孩是武则天的第二个孩子,当时的武则天已经二次进宫并被封为昭仪,属九嫔之首。此事记载如下:
“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后之意。”《唐会要》卷三这个女孩死得突然,称作“暴卒”。聪明的武则天把公主之死的责任推给了王皇后。于是,高宗开始萌生废黜王皇后的念头。
当时,王皇后联合萧淑妃与武则天搞 宫斗,武则天用悲情痛袭情敌效果良好。毕竟是母亲丧女,在这样的时刻说一些丧失理智的话是容易叫人理解的,而心软的高宗看见自己心爱的女人已经是泪水婆娑的受伤的母亲,同情心会复苏起来。
但《旧唐书》对此事没有正面提及,只是在武则天皇后本纪的“史臣曰”中,含糊其辞。
“武后夺嫡之谋,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振喉绝襁褓之儿”,就是指武后为争夺皇后之位,扼杀了亲生女儿。既然如此,为什么如此重要的事在《旧唐书》的正文只字不提呢?,而“史臣曰”可以不出示确凿的证据,容易一笔带过而在负责任。显然,武后杀女是推测出来的结论,没有说服力。
而到了《新唐书》呢,此事就活灵活现了,
“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佯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娼,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新唐书·后妃列传》有细节、有对话、有氛围、有剧情发展,叫人心服口服!现在的电视剧就采用这个场景叙述。这能突出武则 天的阴暗与凶残,所以,得到了广泛的相信。
到 宋 朝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候,几乎就成了史料在驾以引用:
“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佯欢笑,发被观之,女己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是说,皇后来看望新出的小公主离开后,武媚偷偷进入房间扼杀了自己的公主,然后用被子盖上。唐高宗来看女儿时,武媚假装欢笑,掀开被子,才发现公主已经死亡。这时其它宫女说:刚才皇后来过。
于是,愤恨交加的高宗发出“杀吾女”的怒吼。王皇后不能自证清白,于是高宗产生了废立皇后的念头。多么合情合理,有证有据,比《新唐书》精彩!
有必要文绉绉地说出一个新概念:“层累地构造学说”:大意是古代的历史事件随着时间的流驶而越发清晰,却只能证明是后人缔造或者捏造的结果。宫廷秘史很符合了这个规律呢!
公主是被王皇后害死,在废黜废皇后时关没发生作用。
唐高宗知道要废立皇后,必须取得太尉长孙无忌的支持。于是,高宗和武媚姿态低就,造访长孙无忌家。宴会席上给无忌宠姬子三人加官晋爵,还载金宝缯锦十车赐给无忌。
再谈正事:“上因从容言皇后无子以讽无忌,无忌对以他语,竟不顺旨,上及昭仪皆不悦而罢”。高宗夫妇给长孙无忌很多好处后,再说王皇后无子欲废后。可是,无忌转换了话题,根本不听皇上的话!这里,高宗废王皇后的理由是“皇后无子”。
第二年,唐高宗连续两天召开会议废后,让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李勣到会。李勣身体欠安没有参加会议。会上,高宗说:
“莫大之罪,绝嗣为甚。皇后无胤息,昭仪有子,今欲立为皇后,公等以为何如?”《旧唐书·褚遂良传》如果说唐高宗确认小公主之死是王皇后造成的,那么,这个事实是废后最为充分的理由,高宗为何在如此重要的会议上只字不提呢?难道无子嗣比杀人的罪过还大吗?所以,武则天杀女是没有确凿证据的!
标签: 骆宾王 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