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619--约687),字观光,唐朝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市,中国著名小商品城,据说,目前已是中国最具规模的小商品集散地,全国乃至国外的商人,都到这里批发商品)人。他幼年即资质颖悟,聪慧过人。一首口口相传、颂扬千古的《咏鹅》诗,据说就是他七岁时即景所赋。
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革新初唐浮靡诗风,为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不菲的贡献,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
然而,这么一个极富才华的“知识分子”,却毕生不受重用,五十几岁上,还是个主簿(县政府秘书,九品官阶)。不久,又遭人陷害,锒铛入狱。在狱中,骆感慨身世,作《咏蝉》自况: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何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出狱后不久,他投奔徐敬业(时为四川眉州刺史)。武则天替代李唐,徐敬业起兵反对,“拥戴庐陵王,匡复唐室”。骆宾王参谋军事,制定行动步骤。凡推翻一个政府,先需作舆论攻势。于是,骆宾王《讨武曌檄》大行天下。据说,当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感慨地说,“遗漏如此人才,宰相之过也!”
不久,徐敬业贻误战机,遭致败绩,骆宾王流亡。
据说,初唐诗人宋之问,曾游览杭州西湖灵隐寺后山之“韬光禅寺”,凭栏远眺,即景吟诵出“楼观沧海日”的诗句,正在苦苦思索下联,只见一老衲,擦肩而过,耳边分明听得一句“门对浙江潮”,等他回味过来,惊叹佳句绝对的时候,四下里已不见老衲踪影,多处寻访不得,还是一个寺庙里的小沙弥悄悄告诉他,师父出家前,俗名叫“骆宾王”,此时的宋之问,方才恍然大悟。
从此,再也不见骆宾王之踪迹。一代旷世奇才,就此杳无音信,不亦悲夫?
韬光观海亭——韬光庵之上,有石楼方丈,正对钱塘江。江尽处即是大海。晴朗天气,登上石楼方丈,可以看到大海,故称此处为“韬光观海亭”。亭有一联曰: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韬光观海”是“西湖十八景”之一。
标签: 咏鹅骆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