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下落如何?

非凡网 42 0

  以一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而让武则天赫然变色的胳宾王,是初唐诗坛的活跃人物,为“初唐四杰”之一。这位四杰中年辈最长、阅历最多之人,其遗闻也最富有传奇色彩,其中他的下落至今仍旧是一个谜。骆宾王一生壮志飘零,沉沦下僚。唐高宗仪凤四年时,他被升任为侍御史,又因屡次向武则天上书言事而被诬下狱,在狱中,他写下“露重飞难进,风高响易沉”的千古名句抒发自己的悲愤。

  武则天称帝后,大肆斥逐李唐王室旧臣,并大量起用武氏家族成员。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对武则天政权极为不满且自身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的胳宾王参加徐敬业发动的扬州兵变,被辟为艺文令。这其间,他起草著名的《讨武瞾檄》。该檄文历数武则天的秽行劣迹和阴谋祸心,备述起兵的目的,申明大义。

  结尾处“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 天下”,气势非凡,极富号召力。据说武则天看了檄文后,赫然变色,连忙询 问檄文为谁所写。被左右告知是胳宾王后,十分惋惜,并说:“这个人有这么大的才能,却流落到这个地步,这是宰相的过错啊。”惜才之心溢于言表。但是由于徐敬业武略不够,所以扬州兵变才三个月就遭到失败。

  唐人郗云卿在《骆宾王文集序》中记载道:“文明(唐睿宗年号,684)中,与嗣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后来《新唐书•胳宾王传》沿用这个说法,也用“宾王亡命,不知所之”来描述骆宾王的下落。骆宾王的下落之谜由此而始。在众说纷纭的说法中,流传较广的大体有以下几种说法:武则天(624-705),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公元690 ~ 705年在位。

  斯蒂 芬•乔治•西斯罗普:当7世纪快要结 束的时候,一个中国历史上最使人惊第一种说法是说兵败后骆宾王被杀,《旧唐书•胳宾王传》、《资治通鉴》、《新唐书•李勣传》等书都如此记载。此说法认为,徐奇的人物来到皇帝的宝座上。她的名 字叫武则天 但常被称为武后。

  敬业兵变失败后,胳宾王等人准备入海逃往高丽,抵达海陵时,遇到风浪受阻于遗山江中,骆宾王被徐敬业的部将王那相所杀,传首东都,并牵连家族。具体记载如《资治通鉴》说:“乙丑,敬业至海陵界,阻风,其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宾王首来降。”另外,骆宾王的世交宋之问曾写过一篇《祭杜审言学士文》,在这篇文章中,宋之问也说骆宾王“不能保族而全躯”,看来胳宾 王不仅自身未保,而且家人乃至族人都遭到牵连而被杀。

  第二种说法认为骆宾王在兵败后逃脱隐居,也有人说他 是削发为僧。郗云卿在《胳宾王文集序》中所谓“兵事既不 捷,因致逃遁”就是胳宾王并未被杀的证明。根据这种说法,兵变失败后,官军没有捕获徐敬业和胳宾王,他们害怕武则天 会治他们的罪,因此以假乱真,杀了两个面貌酷似徐、骆的人,将其首级报送京师。

  事实上胳宾王和徐敬业二人均逃脱并 在后来落发为僧。最早说骆宾王出家为僧的人是唐朝人孟柒,根据他的《本事诗》记载,宋之问有一次在杭州灵隐寺玩月赋 诗,吟出两句:“鹫岭郁岩蛲,龙宫锁寂寥。”然而苦于没有佳句可续。正在这时,走来一位老僧,听罢宋之问的诗后,立 刻说道:“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并接着连吟 十句诗完篇,句句精妙非凡,令宋之问惊叹不已。

  老僧吟罢一去不复觅,宋之问再去拜访也没有找到他的影踪。后来宋向人 打听这位老僧,得知此人竟是骆宾王。还有人说骆宾王是逃匿于今天的江苏南通一带。根据明 代人朱国祯《涌幢小品》所记载,明朝正德年间在南通城东发 现了骆宾王的墓,墓主衣冠如新。这座墓后来被迁到了狼山,至今遗迹犹存。

  清人陈熙晋的《胳临海集笺注•附录》中还记 载说,雍正年间有自称是李勣十七世孙的李于涛,他说他们家的家谱中记载说,扬州兵变失败后,胳宾王与徐敬业的儿子一起藏匿于邗之白水荡, 后来胳宾王客死崇川, 据说胳宾王的陵墓就是 徐敬业的儿子修的。第三种说法是说骆 宾王投江水而死。

  唐人张鹫在《朝野佥 篇》说:“胳宾王《帝京篇》曰:‘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后与 徐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此其谶也。”就是说,胳宾王最终死于江水 中。不过这种说法加人谶语之说,且没有资料加以旁证,所以并不广为流传。现世对胳宾王下落的争论主要集中在 前两种看法上,即兵败后骆宾王究竟是被杀死还是逃脱得生。

  主张骆宾王被杀的人认为,除了《新唐书•胳宾王传》说骆宾王“不知所之”外,其他所有的正史记载都说他是兵败被杀。而宋之问说 胳宾王“不能保族而全躯”的那句话,则更是有力的证据,因为凭宋之问和骆 宾王的亲密关系,宋的话是足可信的。至于孟楽《本事诗》所言宋之问与骆宾 王在灵隐寺月夜联句一事,被指斥为荒诞不经。

  因为宋之问和胳宾王本是熟识 的密友、世交,相逢时怎么可能会不相识?与之针锋相对的,主胳生者认为,《本事诗》固然存有缺漏,但是这并不排除官军为邀功请赏而用假首级报送朝廷的可能性。同朝人郗云卿是奉诏搜缉 骆宾王的遗文,他说胳宾王“因致逃遁”,必定是有所根据的,不可能信口雌 黄。

  至于宋之问的“不能保族而全躯”,并不能作为胳宾王被杀的证据。因为 宋之问是胳宾王的好朋友,他自然是熟悉胳宾王的,那么他可能是在辨认出报 送京师的乃是假胳宾王的首级后才说的那句话。他可能说出真话吗? 一来他要 帮好友活命,肯定不能说真话;二来恐怕他也不愿意得罪送交首级的官军。

  所以,用宋之问的一句话作为骆宾王兵败被杀的证据,是难以站住脚的。由于这些关于胳宾王下落的史籍记载的相互矛盾,这桩公案一直争论不休。何时能有定论?恐怕要等新的、确凿的材料出现后才可能知道。

标签: 骆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