胳宾王的传奇经历很为后人称道,尤其是他的下落,一般有四种说法一是被杀。《旧唐书•骆宾王传》说“敬业败,伏诛。”据《资治通鉴》载“乙丑,敬业至海凌界,阻风,其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宾王首来降。”当时的人大多认可这种意见。胳宾王的世交宋之问在《祭杜审言学士文》中称“王也才参卿于西陕,杨也终远宰于东吴,卢则其栖山而卧疾,胳(宾王)则不能保族而全躯。
”由此看来,胳宾王系兵败被杀,且累及家族。二是投水自杀。这种说法主要以张鷲的《朝野佥载》为据,“骆宾王《帝京篇》曰‘倏忽抟内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后与徐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此其谶也。”这种看法引胳宾王早期所写的《帝京篇》一诗,认为胳宾王预言到自己将要投河而死,虽带有迷信色彩,但记载了当时的传闻。
《考异》引《唐纪》则不记载骆宾王被杀,只说“余党赴水死”,这虽然与《朝野佥载》的“投水而死”吻合,但缺乏史料支持,可能性不大。三是逃逸。一些人以明代朱国桢著的《涌幢小品》记载为据,认为胳宾王逃到了江苏南通一带。这一说法虽是含糊,倒可能是真实的。
胳宾王本非首犯,不在必杀的行列。《新唐书•本传》中记有“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另有郗云卿奉唐中宗之命,在徐敬业兵败二十年之后,捜集骆宾王的遗文,郗云卿在其《胳宾王文集序》中称:“文明(公元684年)中,与嗣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
”在宋代晁公《武蝴郡斋读书志》中也记载说“亡命不知所之,后宋之问逢之与灵隐,已祝法为浮图矣”。这些记载说明骆宾王兵败之后不知去向。明正德九年(1514年),传说南通城黄泥口一曹姓农民挖地时发现骆宾王墓。(事载朱国桢《涌幢小品》)消息传开后,文人学士为表达对骆宾王的钦敬之情纷纷作诗相和,仅收录在《骆宾海集笺注》附录中的诗篇就有197多首。
四是落发为僧。这种说法主要根据孟綮《本事诗》中记述的一段轶闻“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再加之有《太平广记》、《胳氏宗谱》及《郡斋读书志》的记载,胳宾王兵败后藏身于灵隐寺,后辗转回到了家乡,死后葬在骆宾王故里义乌县东三十里的上枧塘。这种说法缺乏足够的史料,现在已经不可考据了。
标签: 骆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