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送别诗意象
古送别诗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而古诗的意象,很多有相对固定的寓意。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送别诗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可以通过丰富的意象来表现。
古送别诗意象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情"的民族,古人更加注重感情的抒发和表达。在遥远的古代,如浮萍般的人生,短暂的相见、长久的别离尤能让人的心情为之大恸。讲究含蓄内敛的古人在诗词作品中往往不把这种别离之情直白地表达出来,相反他们更偏向于借助外物辗转的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种借物或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似乎更能体现出他们心中起伏不定的感伤之情。于是在古代诗词精华中就出现了许多与送别相关的意象。而本文正是想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和研究,复原我国遥远古代的部分文化面貌以及作者在作品中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如下几种:
第一,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第二,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第三,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第四,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第五,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纵观古代的送别诗,赠别也罢,留别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送别诗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可以通过丰富的意象来表现。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而古诗的意象,很多有相对固定的寓意。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而在古典诗词中,离别的意象就有很多,下面挑选其中应用较为广的稍加阐述。
1. “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中常常映照着青青柳色。
杨柳是古代诗词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离别意象,并广泛应用。因折柳赠别本就是古人的风气,看到柳,就联想到别。而且因为“柳”与“留”谐音,更能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在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甚至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唐人这两句诗,说的就是灞(亦作霸)桥折柳。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白居易《杨柳枝词》
白居易诗说明了杨柳与离别的密切联系。“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中常常映照着青青柳色。《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汉代以降,杨柳便成为送别诗中的突出意象,以“折柳”表惜别之情,风靡有唐一代,流风波及两宋。 杜牧《送别》:“溪边杨柳色参差,攀折年年赠别离。”施肩吾《折柳枝》:“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杨柳,哀婉凄切的别离意象。离别之时,所以要折柳相赠,一是“柳”“留”谐音,赠柳寓挽留之意。二是随风摇摆之柳条与行行复止的离人在形象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三是柳生命力强,赠柳意味着祝愿离人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四是柳随处皆有,柳垂于地,也便于折取。“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褚人获《坚瓠集》)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李商隐之作将“送”与“归”联系起来。诗人祈望,折柳不必折尽,留下一半,归还时回看送行时留下的半截柳枝,则更有意味。诗作写出“折柳”新意。
柳意象在诗人笔下有着创造性的运用和发挥,其意蕴丰富充盈。诗人笔下,由杨柳派生的柳丝、柳叶、柳絮等。皆与别情产生了联系。“江柳断肠色,黄丝垂未齐。”(戎昱《赋得江上柳送人》)“风静杨柳垂,看花又别离。”(李白《送友生游峡中》)“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白居易《杨柳枝词》)诗人极尽想象之能事,以柳丝代愁思,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状人生飘零,标新立异,描写细致,令人目不暇接。郑谷之诗状写杨花,令离情别恨转化成可视可触的“杨花”物象: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
友人乘舟而行,诗人依依不舍,思念之情犹如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杨柳渡头”之杨柳,点染环境,烘托气氛,那漫天飞舞的零落杨花,“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刘禹锡《柳花词》),也正是人生飘零的一种象征。
2.“今日送君须尽醉”古代送别诗中常常飘逸着浓浓的酒香。
有人曾说分别就是两种水,一种是眼泪,一种是酒。
窃以为此言不虚。正所谓“眷言一杯酒,凄怆起离忧”1,分别之时的酒筵又岂能无酒相伴,只有在酒的聒噪下才能让人不断忆起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才能忘却凡尘俗世,仅仅拥抱这难得的感情。
酒,实为别离之必备。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送李侍郎赴常州》
“今日送君须尽醉”,贾至诗作中飘逸着浓浓的酒香。酒是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寄怀,寓相勉之词以寄意。”这一说法为众多诗作证实。岑参《送杨子》:“惜别添壶酒,临歧赠马鞭。”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温庭筠《送人南游》:“唯以一杯酒,相思高楚天。”诗人酒杯中装载的是浓浓的情谊。
酒意象大量出现于送别诗,主要是因为酒本身具有沟通情感的作用,诗人们把酒作为表情达意的上佳载体。临别之时,设宴饯行,殷勤劝饮,酒可以默默传递朋友的情谊,暗暗消释离别的痛苦。“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樽岁酒且留欢,三峡黔江去路难。”(权德舆《献岁送李十兄赴黔中酒后绝句》)一杯浊酒之中,寄寓着送者的殷殷深情,而远行者饮下所劝之酒,即是领受了送行者一片心意。刘禹锡送别贬谪边州的张贾,便以樽酒致意:
谪在三湘最远州,边鸿不到水南流。
如今暂寄樽前笑,明日辞君步步愁。
——刘禹锡《送张员外贾》
“不独别君须强饮,穷愁自要醉如泥。”(白居易《北楼送客归上都》)“世上只有情难说,今夜应无不醉人。”(顾况《送李侍御往吴兴》)酒又具有使人情绪亢奋或使人沉醉不醒的神奇力量,饮酒特别是超量饮酒后,容易产生心理幻觉,淡化以致忘却了远行的忧愁悲伤。赵嘏洞庭送客,便希望行者饮酒以忘忧:
处处云随晚望开,洞庭秋入管弦来。
谢公待醉消离恨,莫惜临川酒一杯。
——《同州南亭刘侍郎送刘先辈》
酒乃诗之媒。送行的水酒激发诗人的创作激情和灵感,而诗歌更令送行之酒脱俗而雅化。诗人们在酒后沉醉中体验人间的离愁,于是,“酒语诗情替别愁”(元稹《沣西别乐天》),就成为送别诗的一大特色。
3.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古代送别诗中常常驻足在凄清的长亭。
古人长途远行,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山河阻碍,跋涉艰难,且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而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别之地,以长亭居多。如: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当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4. “人自伤心水自流”:古代送别诗中常常荡漾着寂寂水波。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流水无情只管载着离人不停流去,日暮客散,送行者依然伫立江头,刘诗以无情的水流反衬难堪的孤独,极写无可奈何伤心之情。
“人自伤心水自流”,古代送别诗中常常荡漾着寂寂水波。舟船是古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津口渡头,常常成为友人劳劳相望各依依的场所。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古人出行,常走水路,水埠津波,成为送别诗的创作环境;寂寂流水,成为送别诗的创作媒介。水的悠悠流淌,象征离情的缠绵不绝;流水一去不返,象征行人的渐行渐远;水的清寒冰冷,象征离别的凄凉悲苦。正因为水有多种象征意义,诗人才将送别之情投射于水意象之中。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江水、湖水、河水、溪水是送别诗状写离情的常见意象,水之轻柔、深渺、清寂和离情之缠绵、悠长、凄切异质同构,有着天然联系。诗人钱起即坦陈“汉水东流是寸心”:
斗酒忘言良夜深,红萱露滴鹊惊林。
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
——《秋夜送赵冽归襄阳》
“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韦承庆《南行别弟》)“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雍裕之《自君之出矣》)自然界中,水是与人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水牵离恨,波载愁绪,在世人心目中,流水与人世间的恩恩怨怨纠缠在一起。诗人又常将清寂之水转化为一种人生体验: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韩琮《暮春浐水送别》)
友人辞别凤城,诗人依依作别,心情颇不宁静。这宫前之水,不仅流尽了有为之士的大好年光,而且流尽了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诗人以流水寄怀,抒写了对个人际遇和国家运命的感伤。漫漫人生,碌碌仕途,无休止的别离和无穷尽的哀怨,尽在这寂寂流水声中。
5. “明月有光人有情”:古代送别诗中常常笼罩着凄凄月光。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李冶《明月夜留别》)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孟郊《古怨别》)“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高悬天际之月,跨越时空,沟通古今,阅尽沧桑,见证兴衰。明月与别离的联系极为紧密。“明月有光人有情”,古代送别诗中常常笼罩着凄凄月光。一方面,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间的悲欢离合极其相似;另一方面,月光普照大地,天涯海角无处不在,是离人们异地同心的见证,是人们遥寄情怀的信使。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王昌龄《送胡大》)“只因明月见,千里两相思。”(杜牧《偶题》)月亮,寄托着离人的悠悠别情。皎洁无私的月亮照我亦照人,音书断绝声讯不通,借月问候就成为诗人怀人的一种独特方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人隔两地,难以相见,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李白将自己的思怀之情寄与明月。诗作借月抒怀,内蕴丰赡。一说心中愁思诉之明月,一说明月无私友我同照,一说借月捎愁托附离情。本来无知的明月,竟成了诗人的知心朋友,李白将对迁谪朋友的思念托一轮皓月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
月亮高悬苍穹,分离之人尽管山川阻隔,仍能见到同一个月亮,这就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了因分离造成的痛苦。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
明月目睹着离人的痛苦,见证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在古人送别诗中,明月常用来烘托和强化离别怅惘之情,这时月亮便蒙上了寒冷孤寂的色彩。江月寒楼映衬着离人的别绪,月亮意象凝聚着诗人的审美体验。
柳、酒、亭、水、月这五种借以表现别离主题的意象,在送别诗中起了渲染环境、传达心声、扩大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它构成了形象之美,增强了送别诗的艺术魅力。除此之外,草、雁、雨、舟、风、云、烟、山等意象,也频频出现在送别诗中。这些意象的和谐组合,构成优美的意境,形成令人难忘的艺术境界。
标签: 王昌龄的赠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