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孤寂 诗人孤愤——读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698-757)——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与高适、王之涣齐名。其诗以七绝见长,绪密而思清。因其曾任江宁丞,时谓王江宁,后世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王江宁”。著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长信秋词五首》是王昌龄所作十分有名的一组宫怨诗。可谓唐代宫怨主题代表作。
“金井梧桐秋叶黄”是第一首。在这首诗中,王昌龄从女性角度出发,截取深宫秋夜寂寞女,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典型片断,借景托情,刻画心理,笔触凄婉,深婉含蓄地描写了这位或许还是少女的嫔妃,锁在深宫,长期冷落,青春枉废,自由、爱情与幸福等被活活羁耗殆尽的无限寂寞与凄悲,对其寄予深深同情。这种手法与寄托,同样贯穿其它四首。
问题来了:名扬天下的盛唐边塞诗人,为何有如此凄婉含蓄的宫怨诗作传世?其中隐有诗人何种情怀寄托?
1、诗人善咏三大领域见长
一是边塞诗,主要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等,其中《出塞》被誉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二是送别诗,最为著名的当数《芙蓉楼送辛渐》两首其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可谓千古流芳。
三是闺怨/宫怨诗。代表作分别是《闺怨》和《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
2、“卧听南宫清漏长”的弦外之音
这就要从王昌龄的主要经历和诗作历史背景说起了。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其后,再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之乱(755年12月-763年2月)起后第二年(757年),他又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时年59岁。后张镐按军河南,将闾丘晓戮之,终替王昌龄报仇。
王昌龄仕途生涯可分为上升与失落两个阶段,这两大阶段的诗作可谓显著不同。
在上升阶段,也就是青壮年时期,他的诗作以其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达到高峰,可谓雄气万千,壮阔豪迈。后来仕途坎坷浮沉,三次被贬,终在标志盛唐转衰的安史之乱初期被杀。《长信秋词五首》,据说写于他第二次被贬前。
“卧听南宫清漏长”——诗中描写的女儿寂寞,何不是在盛唐转衰之际,政治抱负屡被打击的诗人之孤愤的真实写照?!
3、诗作的艺术特色
取景到位——汉代有长信宫,成帝时班婕妤在其中苦闷寂寞,作有许多诗歌自伤。
意象到位——井边梧桐、深秋黄叶、秋夜冷霜、熏笼玉枕等,无不对应秋之凄凉,心之寂苦。
手法到位——借景托情,渲染烘托,多重铺垫,含蓄凄婉,余音不绝等。
(具体赏析这首诗作艺术成就的文章可自行搜索,不再赘述)
标签: 王昌龄 长信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