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天子与唐诗
叶雪松
在安史之乱时被贪生怕死的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的王昌龄是一位“诗家天子”,他的诗作及人品像月光下的玫瑰,晶洁莹润;也像万里戈壁上的战马和羌笛,高亢激昂。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诗作,现存仍有180多首。既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气壮山河的边塞诗,也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样描写宫廷妇女苦闷生活和幽怨心情的长信秋词。
王昌龄家喻户晓、妇孺借知的作品是《出塞》,每一位华人都会背诵。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真是写得畅快,写尽了大唐帝国这样一个盛世的豪情。
其实,王昌龄的边塞诗,从数量上来说并不多,但因为“串串葡萄夜有光”,反而被人们归纳到边塞诗人行列中。王昌龄诗歌总体艺术成就在盛唐那样一个诗人辈出的年代也是出类拔萃的。除了“诗家天子”的赞誉外,还号称“七绝圣手”。我们再来读一读他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中表现的是采莲少女,却自始至终没有在画面上出现,荷花丛中,采莲少女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令人生出无限遐想和情思。
王昌龄还是一位重友情的诗人,是一位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送行、留别的诗句都写得情文并茂: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蕴含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所以李白有“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样饱含深情的诗来回报他。
王昌龄实在值得歌颂,他的诗《芙蓉楼送辛渐》更是像一块美玉美不胜收。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对于这样使人灵魂飘逸的诗,我们只能认为是“道”的安排,非人力所能为也。
和这首诗能够相提并论的是:杜牧的《山行》;张继的《枫桥夜泊》;孟浩然的《春晓》;王之焕的《登鹊楼》;李白的《静夜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都是鬼斧神工、通天接地之作。
当然,以上说到的,是就唐诗的名句而言,因为神来之笔,所以千古流芳。论到唐诗,鸿篇巨制数不胜数,名章佳句美不胜收,有如杜牧笔下的扬州女子,娉娉袅袅,豆蔻梢头。
唐诗七律写得最多、质量最高的是杜甫,号称七律圣手。但七律中最著名的诗却不是杜甫所写,而是崔颢的《黄鹤楼》。这位少年才子、青春洋溢的盛唐著名诗人,在写了众多的情感诗和边塞诗之后,突然以一首《黄鹤楼》横空出世。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把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也镇住了,他游黄鹤楼时,只得叹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风流倜傥的李白当然不服气,后来写过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媲美崔颢的《黄鹤楼》。写得也确实不错。但我们仍然把《黄鹤楼》称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
恢宏气派的大唐有几千名诗人,留下了五万多首诗句,让我们怀念和自豪,名言警句让我们回味无穷。《唐诗鉴赏词典》列名句就有八百多条,句句珠玑玉润,读之如清风拂面,如品评香茗,如饮纯酿,如对鲜花,如对明月,如对美人,如对大漠戈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们尽情领略“唐诗”这一文学体裁的雄奇和瑰丽。到了宋朝,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仍然让我们领略到唐诗的绕梁余韵。
最后,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李商隐的诗。李商隐的诗凄美绝伦,像罂粟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被众多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摘抄。他最著名的诗是《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读完了我们也不知道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但因此而带来的隐隐约约的忧伤、哀愁、缠绵却萦绕在我们的心头,挥之不去,把我们柔化、净化、美化,使我们也凄美、柔美、精美和壮美,这实在了不起。
《幽梦影》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兴旺发达的大唐帝国的诗人们,可能不光是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在那样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生产力发达,经济繁荣,科学昌明,思想解放,疆域辽阔,军事强大,可以抒发的豪情壮志太多,可以产生的浪漫情怀太多,因而,非唐诗不足以抒发,非唐诗不足以诉怨,非唐诗不足以记事,非唐诗不足以显才情。
于是唐诗从春秋《诗经》的浪漫中走来,从三国建安文学的豪情中走来,从两晋的高逸中走来,留给我们受用。
我们真幸运啊!
(更多内容,欢迎上博客:)
标签: 王昌龄 长信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