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凉州词》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短短28个字,恢弘广阔,壮观苍凉,诗风慷慨激昂,沉雄浑厚。描述了祖国山川的壮阔豪迈,戍边的悲壮凄凉,该诗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妇孺皆知,被章太炎誉为“绝句之最”。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古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可惜其作品现存仅有六首,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祖籍晋阳(山西太原),出生于当时名门望族太原王家,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王之涣虽然满腹才华,可惜仕宦不得志,被人诬陷诽谤后辞去官职,长期游走于底层,与高适、王昌龄等相知唱和,与岑参、高适、王昌龄被后世称为唐代著名的"四大边塞诗人"。
在唐人薛用弱著作的传奇《集异记》中记载了一则轶事,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大意是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在旗亭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此相约,看谁的诗词被伶人传唱最多则为优,前面铺垫为高适和王昌龄诗歌,后来最为明艳的主角伶人连唱的都是王之涣的诗词,因此高王二人为之折服。
山西鹳雀楼
王之涣的诗词虽然仅存六首,但是他有两首诗极负盛名。一首是《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昂扬,富有哲理,朗朗上口,成为千百年来人尽皆知的名言警句,也造就了中国四大名楼之首“鹳雀楼”。另一手就是这首《凉州词》。
关于《凉州词》的鉴赏有不少文章著述,因此就不赘述。笔者只是在多次游走边疆后,发觉古人对边疆的了解并不能述之全貌,祖国的边疆,尤其是大西北,给很多人的印象是荒凉悲壮,其实不然。
甘肃明水汉代军事要塞
边疆的美,只有到过的才知道,有大漠落日气势磅礴的壮阔,有黄沙盐碱一望无际的荒芜,也有青山绿水的秀丽,还有风景如画的妩媚,更有顽强不息的勤劳人民,而这其中,胡杨就是大西北的代表。
笔者选择了胡杨和《凉州词》作为反差对比,目的让人们了解到,边疆的人民,是多么的顽强;大漠的胡杨,是多么的伟岸。她不畏严寒,不惧干旱;在广阔的戈壁滩生生不息、茁壮参天;她活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铮铮铁骨,枯枝刺天;春叶青翠,扶疏绚烂;秋叶金黄,醉美人间;千姿百态,美轮美奂;胡杨的美让人折服,为之感叹。看到如此美景,还能再说“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又名《出塞》,其实是古代乐府曲名,王之涣是根据乐曲填词,并非本诗题目,同时期不少诗人也有《凉州词》名诗传唱,比如王翰、孟浩然的《凉州词》同样著名。其中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也是一首传承千古的著名诗篇。
值得一说的是《凉州词》里面的“杨柳”,并非是现实中的杨柳,而是《折杨柳》笛子曲。古人交通不便,有人出游,自当有有人送别,临别在道旁河边折杨柳枝赠送,以道“挽留”之意,《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南北朝庾信的《枯树赋》中:“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借用东晋政治家桓温叹年华易逝的典故。
另外"折柳赠别"也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杨柳只要有水,就可以生根发芽,用“折杨柳”赠送,也喻意亲朋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就像柳枝一样随处茁壮成长。笔者在这里选择了代表大漠精神的胡杨,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以此来向杨柳致敬。
《凉州词》作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其辞藻之美,其景色之辽阔,其意境之深邃,其感情之真挚,虽然凄凉却不失雄壮,虽然伤感却充满着激昂,令人读之为之倾倒。
2018-1-11榆木斋
标签: 王昌龄的赠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