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关遥望楼兰破——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非凡网 106 0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盛唐的边塞诗,大多是表达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但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的。“从军行”是乐府旧题,组诗共有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登上孤独的戍楼,遥望远方的玉门关;只见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连绵不尽的雪山。虽然身处塞外,久经百战而磨穿了盔和甲;但是不打败楼兰的敌人,绝不回归家园!”

  诗人前两句倒装写景,对整个西北边陲鸟瞰式的概括:“青海”即青海湖;“雪山”是青海东南的积石山(一说是祁连山);“孤城”是边塞将士戍守的营盘;“玉门关”是安西双塔堡附近的军事要塞,关外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从边塞孤城上远望青海湖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只见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倒装而出,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这里的“望”字,可作多种理解,从地理位置上讲,它是“对着”的意思,交代边塞戍营的具体位置;从战士行动上讲,它是“注视”的意思,表明他们时刻在关注边关的情势,非常警惕,突出了边塞将士对边防的关注和强烈的责任心、自豪感;从心理上讲,它又有“希望”的意思,希望边关无状况,这样他们就可以回家了,暗含着孤寂思乡的情绪。辽阔雄浑但又苍凉黯淡的边塞图景之中,融入丰富复杂的情感,情景交融,为后两句直接抒情做好了准备。

  后两句直接抒情,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集中概括的展现: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

  “黄沙”是指黄沙滚滚的边塞疆场,是边塞将士浴血奋战建功立业的地方。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金甲”是将士身上的铁盔铁甲;“百战”一词,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一个“穿”字,从侧面写出了战斗之多、战争之久、拼杀之烈,突出边塞将士的英勇和艰苦。它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楼兰”是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是化用典故,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一个“终”字,体现了将士们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不打败敌人,绝不回归家园!——这是身经百战的将士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誓言,雄壮豪迈,有令人热血沸腾的震撼力。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

  全诗用“暗”、“望”写自然环境,用“穿”、“终”写将士的生活和精神,避免了呆板单调,极富表现力,取得了典型环境和人物情感高度统一的艺术效果。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全诗为我们呈现的是:苦而不悲、雄浑豪壮的盛唐气象……

  《唐诗鉴赏辞典》这样评析: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此析妙启吾心也!

  余试以诗解之曰:

  黄沙百战从军行,青海长云暗孤城。

  玉关遥望楼兰破,赢得生前身后名。

标签: 出塞 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