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童读诗(三)出塞

非凡网 53 0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谁说《出塞歌》的调子都太悲凉,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每次读到席慕容的这首《出塞曲》心头都会浮想起好多好多,或许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词典中塞外都是令人神往的,它一直用它所独有的风景与旋律俘获着每个人的心灵,或是“天苍苍,野茫茫”的辽阔,或是马头琴声的悠扬,当然更多的影像则是关于那位怀抱琵琶的公主和那些直斩楼兰的将军们。

   唐诗中描写边塞的诗歌不少,或许是因为那个长达三百多年的帝国太过于威武和强大,所以那个时代边塞诗人的目光大多是关注在青海长云、黯淡雪山的。王昌龄是唐代边塞诗人中最负有盛名的,他善写绝句,有“七绝圣手”的称号,而他的《出塞》则以大气磅礴的姿态、雄浑豪迈的气度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一起笔便是两个煌煌赫赫的朝代,“秦时明月汉时关”,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互文的手法,他并不是说秦时的明月和汉时的关山,而是指整个秦汉时代的冷月边关。其实在唐人的句子中有一个很值得令人玩味的问题,他们在写到自己所在的时代时往往不言唐而言秦汉,岑参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就有“汉家大将西出师”的诗句。众所周知,唐代的文化政策是开明的,这里显然牵扯不到后世屡屡提及的“文字狱”的问题,诗人们当然也无需含沙射影的去避某些所谓的忌讳了,那么他们为什么避开唐不写而偏偏去写秦汉呢?我想可能是对这两个伟大朝代的敬仰吧!秦和汉时两个无比辉煌的时期,秦皇汉武的文治武功更是万世不朽,但唐王朝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唐代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的一个顶点,唐代人有足够的自信认为他们所处的时代和足以与秦汉相媲美的。于是,秦汉的边关也是唐代的边关,秦汉的明月也是唐代的明月。只这么一句诗,我们可以想到如铁雄关蜿蜒的匍匐在峻岭群山,而皓月如霜,更为边塞的凄冷倍添几许清寒。

   “万里长征人未还”,长征有多长,“万里”两个字一下子凸显了这种空间感。或许,此刻,远行的戍卒正蜷在长城脚下望着那轮明月,一共望月的还应该有故乡倚门而盼的慈母,不!还要有新婚不久即相别离的妻子。万里相隔,一轮明月。一句“人未还”则写出一份遥遥无期的等待,一种时间感顷刻间便显现了出来。我一直不知道这该是家人倍受思念煎熬时的无奈之语还是戍卒久征在外早已被聒碎的那一丁点儿的乡心。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其实是茏城,汉武帝元光五年,时拜车骑将军的卫青曾在这里大败匈奴,斩虏数百。而“飞将”则是众所周知的飞将军李广了,《史记》上说他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人莫能敌”,在这里诗人将“龙城飞将”连用其实是误写了,可能是唐人太推崇李广的缘故吧,他们觉得茏城一战非要李广来打才来得过瘾,而我则更倾向于另一种说法,就是在唐人的印象中茏城一战本来就是李广来指挥的,误用一语简直是无稽之谈!“但使”,如果使,如果龙城的飞将军还在,胡人的战马是绝对不敢度过阴山的。这句话仿佛是追古抚今,又仿佛有些阿Q式的自我麻醉,但我更认为它是一种忧伤,一种感慨,它无关军国,无关古今,它的落脚点只应该是那秦关汉月下的征人思妇,倘若胡马不度阴山,一家人也就团聚了,也就少了这千古以来的思念之苦。

   读诗每当读到这首,总有一种痛楚在心头漫延,它太真实,它太感人,它如一台时光穿梭机将你带回到那个边声连角的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战争对情感带来的绵绵心伤。其实《出塞》本来就是动游子之思的曲子,史书记载群胡也曾为之垂泣。胡人也是有他们自己的“出塞”的,相传那首《敕勒歌》就是胡人在边塞为缓解思乡之情而作的。

   愿天下再无征战,愿天下永远太平。

标签: 出塞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