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兵羸卒怎开边——王昌龄《出塞》赏析

非凡网 85 0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虽处盛唐,但由于当时唐玄宗的好大喜功,轻启战争,边地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一些边将为求取功名,一味迎合玄宗意旨,而一些忠君爱国的良将却受到贬谪和惩罚。诗人有感于斯,写下了这首笔触雄劲洗练,意境雄浑苍凉,主旨耐人寻味的边塞诗。历代诗家推崇备至,明代诗坛领袖李攀龙甚至推其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诗题“出塞”,是汉乐府《横吹曲》的曲调名,唐人乐府中的《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都从这一乐曲演变而来,都用以吟咏边塞征战生活。直接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到边境去戍守关城要塞,即“出关”。在唐诗中,一般用来表示出征,而“入塞”则表示凯旋归来。诗中写道——

  “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离家万里,远征的将士至今仍未凯旋。如果,当年攻袭龙城的良将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度过阴山而南下牧马!”

  诗人前两句写景叙事:一轮明月挂在边关上空,令人不禁想起国力强盛、边防巩固的秦汉时代。然而,现在明月如故,雄关依旧,边塞的形势却今非昔比,只看见部队不断开往塞外,却不见他们凯旋归来。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曾引起过许多争议,大致是说“秦时的明月何以照汉时的关阙”?其实,诗人这里是用了“互文同义”的方法,“秦汉”两字是活用,都代表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古”,并不是要把明月和关分属于两个朝代。这句的意义只是说:这里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关城,都仍然和秦汉时代一样。卢纶的《送张郎中还蜀歌》有“秦家御史汉家郎”、白居易的《琵琶行》有“主人下马客在船”的句子,如果只按字面排列去死解,它们都讲不通。“秦”、“汉”二字,给人以“思接千载”、苍茫悠远的历史感;“万里”一词,将家乡和边关连接在一起,给人以“视通万里”、纵横开阔的距离感。时空交织,融成一幅现实与历史、现实与愿望和谐融合的阔大悠远的境界。

  这里的“明月”、“雄关”都是历史的见证。“秦时明月”曾见过秦将的雄威;“汉时”的雄关也曾见过汉将的壮举。但是,今天的“明月”、“雄关”所见到的又是些什么呢?是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是“万里长征人未还”。今昔相较,诗人的讽刺、谴责之意溢于言表。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苍凉的“冷月照边关”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

  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而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后两句抒情议论:诗人紧承上句意绪抒发愿望,为什么要那么多人远出国境去征伐胡人呢?如果有一位像李广一样的飞将军,就能够坚守边防,不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来侵犯中原,这不是可以使许多兵士免于死亡吗?“但使”和“不教”含蓄地表达了“反对征战,期盼良将”的主题;“龙城”是汉代匈奴的都城,但匈奴是游牧民族,并没有固定的都城,所谓的都城,只是指匈奴各部的首领所在地或军事主力所在而已。“飞将”是汉代名将李广,但据史实考证,李广与龙城无关,直捣龙城的是大将军卫青。所以,诗人这里将两个典故合用而得出来的“龙城飞将”,并不是实指某座城池某位大将,而是喻指那些能够打败敌人的良将贤材。

  这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评说此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用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可见主张“备边”—— 持重安边、制止异族来犯,和“熄边烽”—— 主动废除开边的黩武战争,这才是《出塞》一诗的要旨所在。

  全诗巧妙互文,灵活用典,精妙炼字,写景叙事纵观古今,融为一体,又敢于以含蓄与明快相统一的笔法针砭时弊,表现了诗人卓越的胆识和博大的胸怀,因而堪称大气包举,意境雄奇。将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是有一定道理的。“诗家天子”之誉,信矣!

  余试以诗解之曰:

  诗家天子写出关,秦汉明月蕴奇篇。

  纵使龙城飞将在,残兵羸卒怎开边?

标签: 出塞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