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句默写
1.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西江月》)
1.【答案】听取蛙声一片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答案】随风直到夜郎西
3.《木兰诗》中写木兰战胜还乡,对镜梳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案】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三、诗歌鉴赏
阅读古诗,回答下面小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动作和行为,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1)【参考答案】诗人先是听到官军收复冀北一带后高兴得泪满衣裳,看到妻子和儿女一扫沉郁之情,全家欣喜若狂,甚至想要纵酒高歌返回故乡。表现了诗人在听到国土收复之后的欢心快活之情。
(2)请赏析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参考答案】这里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自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表现了对使国家动乱多年的安史之乱结束的喜悦之情。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标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