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浪淘沙令》
一、“伊吕”是谁?伊吕:指伊尹和吕尚。
1)伊尹,生于公元前1649年,姓姒【sì】,名挚,出生地在莘国,今河南省杞县 ,也有人说他出生在河南洛阳,还有人认为他生于山东曹县 。究竟在哪里,有待专家继续考证。
伊尹不仅是我国夏末商初的知名政治家、思想家,商朝的开国元勋,还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同时,凡是对中国饮食文化有研究的师友,都知道:伊尹被称为中华厨祖,是一位真正的美食家。
姒姓,是我国上古八大姓氏之一。据史料记载,姒姓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姓氏记录,华夏民族圣祖之一的大禹是姒姓先祖,目前,在我国不少省市还分布有姒姓家族,但是,总人口不多,大约只有几千人,属于一个小姓氏。我国古代,出自姒姓的国家主要有夏朝、蓼国、缯国、越国等。姒姓衍化出去了有夏氏、廖氏、曾氏、相氏、鲍氏、欧阳氏等。此外,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也是属于姒氏一族。
姒姓,是我国上古八大姓氏之一。
姒姓,与姬姓、姜姓长期通婚,原本姒姓人口也不少,由于他们中,绝大多数姒姓都随氏姓,所以现在姒姓极少,且主要集中在绍兴禹陵村,他们的职责,历代都以守护禹王陵为己任。其中,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丰功伟业的著名人物有蟜氏、鲧(崇伯)、大禹、夏后启、有莘氏、少康、勾践、褒姒等。
美若天仙的伊水之畔采桑女——伊尹之母
传说,伊尹的母亲,是古代被称为伊水(今洛阳伊河)上的一位采桑养蚕的奴隶。伊母在伊尹出生之前,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有位神仙告诉她说:“臼出水而东走,毋顾”【臼jiù:中间凹陷的器物,这里指现状像臼的山石】。
“臼出水而东走,毋顾”
第二天,她果然发现臼内之水如泉水般向外涌出。善良的伊母拖着沉重的大肚子,奔走在相邻的部族中,通知大家立刻向东逃奔到较远的地方去。当大家跑出去约20里地的时候, 回头看时,自己的村落已经成了一片汪洋大海。而此时此刻,再也找不见那位通知大家逃命的伊氏采桑女。
原来。因为伊母违背了神的告诫,泄露了天机,所以她的身躯就化为了一颗桑树,而她为了保护自己腹内的胎儿,就在自己即将化为桑树的那一刻,用石头划破了自己的腹部。那个胎儿就是伊尹,他就安安静静的躺在这颗桑树的怀抱中。
采桑女莘氏,发现了树洞中的的婴儿,抱回家,献给了有莘王
就在此时,另一位采桑女莘氏,恰巧来到这棵桑树前。当她想去采摘桑叶时,突然发现了树洞中的的婴儿,便抱回家,并献给了有莘王。有莘王见婴儿长得异常可爱,就命在家中做厨师的奴隶抚养这个孤儿。于是,孤儿把抚育他成人的厨师奴隶认作父亲。因厨师既会杀猪宰羊,也擅长烹调各种美味佳肴,所以,聪明的伊尹从小就为养父打下手,稍大一点,就学会了屠宰、学会烹饪,而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是伊尹被拜为我国“厨祖”的原因。
后来,商汤娶了莘氏之女,伊尹作为陪嫁的家奴,跟随莘氏来到了商汤身边。汤王不拘一格提拔了伊尹。最终,伊尹没让商汤失望,帮助商汤灭了夏,成为商的开国功臣,并在辅政的五十余年中,为商朝的繁荣富强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前1550年),伊尹这位百岁老人逝世了,为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被以天子之礼葬在亳都(今河南商丘)。 后世奉祀他为“商元圣”。
活了102岁的伊尹,其哲学观与老子同属于一个脉系。
这一神话传说,为伊尹的身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使得伊尹“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治理天下的观念,与老子《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在理论体系上形成了一致的观点,成为历代不少明君治理天下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曾给予其高度评价:“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
2)吕尚,就是我们时常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来比喻一些人心甘情愿的落入别人谋划好的圈套中的姜子牙,他姓姜,名尚,字子牙。吕尚晚年在渭水河滨垂钓,遇到了周文王,受其重用,辅助武王灭商,封侯于齐。在此不做详细介绍了。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而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起用,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连升几级,并在熙宁三年(1070年)担任了宋神宗朝的宰相,全权负责“熙宁变法”事务,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好不威风,由此而想到了伊尹和吕尚,写了这首《浪淘沙令》,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此抒发他对自己获得宋神宗的赏识,而感激其知遇之恩,要在政治上大展宏图,为国尽职尽力的豪迈情怀。
二、王安石为什么感叹: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先看上阕: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大意是: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困窘和顺利的境遇全都经历过了。他们一位是钓鱼翁,一位是奴仆。如果两位英雄遇不到英明的君主,最终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词人开篇即从“穷”和“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际遇的变化,说明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所以说他们“历遍穷通”。吕尚显达的时候,年岁已老了,所以称其作“衰翁”。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这是王安石感慨:当伊、吕为耕佣、钓叟之时,假如不遇商汤、周文,则英雄终将老死于岩壑之间,表现出王安石对自己的际遇颇有得意之情,并有以英雄自许之意。
“老了英雄”在此用得非常巧妙,也十分的精准,既是王安石在感慨:伊、吕二人的人生际遇是值得庆幸的,但同时也暗示:更多士人的命运却是极其惋惜的,因为对那些有才能而没有被发现、被赏识、被任用的人来说,他们是被埋没了的英雄,只能在那里白白的“老”去,而无人问津。也是在揭示一个“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学问题。而王安石在此对这一“人生际遇”话题的概括和总结,既客观,又现实,而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
再看下阕: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大意是:汤武二帝虽然是偶遇贤臣,犹如云生龙、风随虎一般,谈笑中建起了霸主王业。可是直到千载之后的今天,伊、吕两人的功劳又有谁敢与其相比呢?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这两句与上阕中“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句是互为补充关系。因为,对于伊、吕二人来说,遇到“汤、武”是他们的人生中值得高兴的事,是他们人生发展的际遇。同样,对于“汤、武”来说,偶遇伊、吕,也是太他们成就帝王大业的良好机遇。所以,“偶”字在句中是点明君臣相遇,是“遇合”中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够遇见,那就会出现“风虎云龙”的局面。“风虎云龙”,语出《周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对人作而万物睹。”意思是说,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随着虎出没,人世间如果圣明的君主能重用贤臣,那么,在谈笑之间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建功立业的大事。“兴王”,说明伊、吕二人是有真才实学、真本领的人,他们不仅能够协助“汤、武”做出一番事业、成就一场霸业,而且“只在”一种轻松的“笑谈中”就完成了彼此成就的完美组合!这样,才真正称得上是人才遇贤王。所以“兴王只在笑谈中”是揭示问题实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全词中有很重的分量。
王安石“变法”举措,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王安石在此要阐述的观点是:伊、吕能够立下千载无人超越的的不朽业绩,其成功的背后是他们的“人生偶遇”。假如没有明主的慧眼识才,伊、吕不仅立不下功盖当世、流芳千古的业绩,而且照样是“老了英雄”的下场。如今,对于王安石来说,伊、吕人生价值的实现,就是自己最大的前进动力;结合自己变法理想获得了宋神宗的鼎力支持,这对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更大的精神力,是他立志要与伊、吕“争功”,流芳千古的底气和盾牌,他要不枉历史赋予自己的际遇,不枉自己的孜孜追求,也不枉明君宋神宗对自己的倚重和信赖。所以,词句中的“谁与争功”就是词人自己的豪情壮志,是他信心满满,强硬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也是他向反对派所发出的“变法”誓言!
王安石变法的精神,天地可鉴,日月长存。
三、王安石感叹的“英雄”,究竟是谁?包括他自己吗?常言道:“诗言志,歌言情”,对于身为政治家的王安石来说,改革社会弊端,变革行政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遵法守纪的社会秩序,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治国理念,推进全民普法、遵纪守法的社会发展进程,就是要立下“千载后,谁与争功”的丰功伟业。
所以,在这首词中,王安石借古人之事,言自己之志;论古人之功,立自己之向。谋篇布局精巧,典故使用恰当;妙将自己的际遇融与历史人物一谈,把自己要牢牢抓住幸遇明主的机会,大干一番事业的决心,一览无余的展示给读者,从而达到:通篇叙史论史,实则是在揭示“以史托今”的词作主题,既表达出王安石对明君宋神宗的称颂赞美之情,也抒发了自己不负明君的决心,读来令人心潮澎湃,回味无穷。
王安石在词中歌颂的明君就在宋神宗熙宁二年起用他,并支持他变法的宋神宗
纵观全词,王安石在这首词中,是借感叹伊尹和吕尚的人生际遇,而感叹自己的命运,是他发出的:假如我遇不到明君——宋神宗,我也就是一个“老了的英雄”,被历史的滚滚红尘掩埋在茫茫大地上,成为一颗无人问津的小草,默默无闻而终老……
标签: 浪淘沙令 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