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哪些令 人瞩目的成就?

非凡网 23 0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 人,晚年自号半山老人,因被封为荆国公,所以又称王荆公。临川王氏由科举而显于世,所以王安石自幼就打算在政治 上有一番作为。他在《忆昨诗示诸外弟》中就表达了想干一番大 事业的不凡志向,为此他勤奋学习,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在20岁以前,他曾跟随父亲到过今日的江西、江苏、广东、 河南等地,较为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的各阶层,识多见广,对官场 现状和风土民情有所了解,早就有“矫世变俗之志'他以天下为 己任,学以致用,注重研究政治和社会问题,立志干一番事业,仁 宗二年(1042年),他22岁时,以第四名登榜进士。

  不久,开始走 上仕途。王安石历任鄞县(浙江宁波市南)知县、常州(今江苏常州 市)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诘等职。任职期间, 他时刻关心民间疾苦,曾多次向上级官吏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 民痛苦。因政绩卓著,在同僚中声誉很高。嘉祐四年(1059年),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万言书》)里,提出了一整套 革新政治、改革教育、开源理财的主张,阐明了他后来推行新法 的基本观点。

  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受宋神宗的召见,提出 了必须变革的想法。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升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遂推行新法。熙宁七年(1074年),他在守旧派的围 攻下罢•相,次年又拜相。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因变法派内 部分裂和儿子夭折,在过分忧伤的情况下,辞去了相职。

  从这年 起一直到元祐元年(1086年)逝世于江宁钟山(江苏南京市紫金 山)为止,他度过了十年退休生活。王安石以其风格简洁峻峭的散文著称于世,但他的诗歌在 继承唐诗、形成宋词的过程中,也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王安石的诗歌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古体近体都十分精通,有许多十分出色的创作。

  他的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较强思想性的政治诗,这类诗大都作于熙宁九年(1077年)诗人退居江宁之前,且多用古体写成,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另一类是写景抒情的闲适诗,大部分创作于闲居江宁的十年中,退隐之前也写过一些,主要描写自然景物、湖光山色以及自己的闲适情趣,多用律体、绝句,玲珑工致,十分注重艺术上的锤炼,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他在艺术上为诗歌史做出贡献的是他的一些咏物抒情、述怀感旧、登山临水、酬答赠别的近体诗。特别是他晚年归隐后写的景抒情小诗,以独特的风格和写法被人们称为“王荆公体”。黄庭坚曾说:“荆公之诗,暮年方妙。”又说:“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咏之,便觉沆灌生牙颊间。

  ”同时,他在词上也有较大成就,如《桂枝香•金陵怀古》就是千古名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成就尤大。议论说理、论辩驳难,无不写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他的文章中以各种“记”、“书启”、“墓志铭”为佳。他的文章简洁明快,为后世人所称道。刘熙载说:“半山文瘦硬通神。

  ”“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是何等简贵。”王安石的文学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一样,即便是用1000多年后今天的眼光来看,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这是与王安石同时的前辈、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对他的高度评价。

  而“千钧笔力气嶙峋,一代文章侍从臣”,则是清人蒋士铨对他的高度评价。

标签: 浪淘沙令 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