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斌生的《王安石》究竟写得怎么样?

非凡网 70 0

万斌生的《王安石》究竟写得怎么样?

  悠 哉/文

  万斌生的长篇小说《王安石》,究竟写得怎么样?

  作为家乡人,这个问题我挺关心的。今年8月初,悠哉回家省亲,也问过抚州、乐安和资溪的文学爱好者,谁知他们都没看过。

  很后悔,这次在抚州,我参观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纪念馆,却没有打听作者万斌生的住处(主要是没有人引见)。

  奇怪的是,在各大网络论坛,均不见网友谈论这部作品!

  回到北京,我到网上搜索了一番,获得一下信息——

   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包括《功名》《苦辛》《乱真》三部,共110万字。

  本书是一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王安石变法及王安石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的宏阔画卷。既对主人公品格高洁、心系天下、敢于任事、执拗率真的人物形象做了逼真刻画,又对围绕着变法过程中的君子之争、小人之斗、朋党恩怨做了淋漓尽致的描述,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有机融合,是一部反映北宋中叶社会历史状况的百科全书性的历史小说。

  该稿系著名历史小说作家万斌生先生耗时10年呕心沥血写成的力作。作家万斌生创作的长篇小说《王安石》填补了全省多卷本长篇出版的空白。《王安石》的作者万斌生是江西临川人,与王安石是同乡,他在研讨会上介绍了自己创作的艰苦历程。这本书耗时整整十年(1996——2006),他不仅用了三年时间阅读相关的史料,而且不辞劳苦进行实地考察,凡是王安石生平足履所及,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写作中也是数易其稿。积劳成疾,其间他几次住院,并且不惜辞去行政职务,专心著书。这一切只是为了实现一个农民的孩子从儿时就在心中埋下的夙愿,为了兑现一个后学晚辈在宁波鄞县王安石塑像前许下的誓言。《王安石》一书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他特别要对此书的责任编辑林学勤、游道勤表示衷心的感谢。这两位编辑一个专攻文学,一个研究历史,两人优势互补,他从中获益颇多。

    原江西人民出版社社长、本书责任编辑林学勤介绍了这本书出版发行和社会反响情况。这本书是1996年由他策划和申报、游道勤协助组织实施的六本“江西省世界名人历史小说系列”中的一本。也是目前已出版的五本中写得最好、费时最长、社会反响最好的一本。作者是通过招标选定的,当时全国有四五个作家来应聘,最后选定万斌生是因为四个原因:一是他系临川人,对王安石怀有深深的敬意;二是他对王安石有理论上的研究;三是他收集了很多王安石的资料;四是他有一种执着的精神和拼命的劲头。他走了万里路,读了千册书,365个日夜每天爬格子,110多万个格子,几次住院,数易其稿。初版印了5200册,现已卖了3500册。出版社没有进行炒作,作品的功过得失应该让读者去评说。据调查,目前全国100多个网站发布了《王安石》出版的消息,并且作出了评论,包括一些很有名的读书网站。大部分都认为它是一部把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结合起来的高雅而严肃的作品。小说的结构很严谨,开头从苏轼送灵柩回老家写起,结尾还是写苏轼,前后照应。第一部是铺垫,推波助澜,第二部奇峰突起,矛盾非常尖锐,第三部变法失败,暗流涌动。整个布局宏伟开阔,又严丝合缝,每一部分独具匠心。

  省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著名文艺评论家吴海在专题发言中首先对作者表示了敬意,十年寒窗苦,没有一种坚韧的文学精神是不可能写出这部长篇巨著的。江西需要像万斌生这样的作家,需要像《王安石》这样的作品。江西古代文学有“两座高峰”(陶渊明、汤显祖)、“一座群峰”(以宋代作家为主体),王安石又是这座群峰中的一个高峰。在江西当代文学史上,以小说形式来表现王安石的,《王安石》还是第一部。如此规模的长篇在江西文坛也少见,这是江西长篇创作的重要收获,为它举办这个研讨会是应该的。《王安石》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大气。它正面全景地写了王安石十年变法的艰难历程,写了王安石两起两落的人生命运。写的是王安石,实际上是写出了当时的政坛、文坛,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民俗、风情、建筑等等,纷纭复杂,内容非常丰富。人们常说江西作家有小家子气,《王安石》的出版应该能改变大家的这个印象。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写好人物是其中心任务,《王安石》就写活了一批人物,这是创作成功的基础。王安石这个人物形象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与人民的关系是血肉相融,五次回乡写得有声有色;执意变革,矢志不渝;有宽大的胸怀,不计较个人恩怨;生活朴素。皇帝赵顼写得可爱可信,很真实,是一位变革、民主、成长的皇帝。司马光、苏轼的形象也给人印象难忘。还有小说的语言流畅好读,有书卷气,与描写的题材、人物相吻合。总的说来,这是一部大作品。最后,吴海对这部小说的不足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历史小说创作不要被历史牵着鼻子走,要把历史文学化,把历史故事化,把历史心灵化,因为它毕竟是小说,小说的本质是虚构。这部小说基本上是按照历史顺序安排情节,手法比较单一,作者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梳理历史上,而在怎样把历史故事化、文学化、心灵化上做得还不够。小说的节奏缓慢了一点,王安石进入情节太慢,第一部用来铺垫,花的笔墨多了。人物也太多,不少人物写一个丢一个,有的还没有卷入就退出了,应相对集中一些。小说的结构显得简单,就是两条路线斗争。关于这部作品的争论一定会很多,这是好事,没有争论反而说明它很平庸。

  宋史研究专家、南昌大学历史系教授俞兆鹏说他一向主张文史结合,以使历史走向百姓。当前文艺界也出现了很多的历史小说和历史剧,但大部分都不能令人满意。他们为了达到商业操作的效果,往往以极不严肃的态度随意歪曲、篡改或者虚构历史,戏说历史。历史不是不可以戏说,但要看你怎么说,有一些历史作品大肆美化帝王将相,甚至宣传一些错误的历史观,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特别是一些花重金打造的豪华历史影片,由于缺乏高尚的人文精神和深刻的思想内容,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觉,说的话、穿的衣都严重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哗众取宠,是当前文艺界的一种不良现象。而《王安石》却让他眼睛一亮,因为它与众不同。这是一部真实反映北宋中期由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优秀作品,作者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以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娴熟的写作技巧相当准确地介绍并凸现了北宋神宗时期这场大规模改革运动的来龙去脉及其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史知识和科学的历史视野,并且给人以道德情操的教益和文学艺术美的欣赏。这也是他今年所读到的最好的一部历史小说。作者塑造历史人物时很注意历史真实,主要人物的外貌、长相、性格、生活习惯等都可以从文献资料中找到根据。次要人物是虚构的,但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是允许的,能增加历史小说的文学色彩,有益无害。所以,他认为作者万斌生是一个稳重而有才华的作家。

  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曾绍阳首先向万斌生表示钦佩和祝贺。这本书现已列入江西省“五个一”工程的候选书目。它填补了江西省文学图书的一个空白。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大改革家,这本书真实地再现了北宋中期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万象。在人物塑造上,不仅写出了作为改革家的王安石,还写出了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王安石。衷心感谢万斌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精品力作,相信在征求了读者意见后再进行修改,一定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精彩,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丰收。

  江西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朱法元说他看到《王安石》后感到很欣喜,这是一部好作品,它在江西文学创作和出版一直很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了一块石头,激起了圈圈涟漪。它使人们想到了姚雪垠的《李自成》,像万斌生这样的作家是不可多得的。预计《王安石》可以成为一部畅销作品,因为王安石以及熙宁变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的生产不仅要有人才,还要有宣传。江西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就像一座宝库,现在还只是打开了一点点。希望作家和出版人共同担负起挖掘这个宝库的历史使命。万斌生先生现在已在江西文坛上激起了波澜,希望以后还会不断的有波澜出现,大家共同努力把江西建设成为文化大省、文化强省。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李玉英说她因为参加了另一个会,晚来了。她说,看了这本书后有三个感受。一是欣喜,江西又有一部好书问世,是江西文化人的快乐。界定一本书为好书的理由也许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精神产品,它必须给人以积极的影响。说《王安石》是一本好书,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首先是它能让人获得知识。人类之所以区别其他动物,就在于他能认知和学习。这本书对于不知道王安石的年轻人来说,读了后能让他们知道谁是王安石,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其次是它能能给人以快乐。阅读要让人获得知识,但同时也要给人以享受。痛苦的阅读很多人是要排斥的。一本书出来后,如果没有人读,社会影响等于零。《王安石》确实给人以阅读的吸引力。最后是它具有一定的文化积累的价值。《王安石》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表现江西历史上的文化名人,这是一个创新之举,在江西的文学史上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二是感动。万斌生创作的艰难历程使她深受感动。江西的文化人确实很执着,很顽强,也很能吃苦。在当今的浮躁时代能够沉下心来,做到十年磨一剑的作者,是微乎甚微的。社会应该给文艺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今天开这个会也说明当今一个精神产品的生产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体劳动所能完成的,它需要社会的高度关心和参与。三是春天的向往。近几年,江西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许多优秀的作品正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江西出版集团在前十年的优秀作品创作中间,都屡屡取得相当好的成就。在中国很多书的类别上都开了先河,比如“画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后,省委宣传部要协调全省的精神产品生产部门,更多地关注优秀作家作品生产的整体环境。相关部门也要为优秀作品的产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条件。而且,在当今这个时代,任何精神产品都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宣传,目前江西在这方面还比较落后。《王安石》现在已在许多网站上进行介绍和评论,这是很好的。现在日本最优秀的软件用的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为什么许多中国原创的东西却没有转化为中国的文化产业?这是令人深思的。作家自己也要从传统写作中跳出来,用更多现代的手段进行创作和宣传,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好地创新。让江西的好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是现代文化人肩负的历史重任。《王安石》如果拍成电影、电视剧,影响就不一样了。近几年反映江西的作品少了一点,所以我们要注重开发江西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在正值春天,花开四季,这一季是最繁华的季节,所以今天的研讨会预示着江西的文学艺术会有更大的发展,有更多灿烂的文艺之花竞相绽放。

  东华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周世泉认为《王安石》的问世是江西文学创作实力的又一次展示,是江西省历史小说创作的重大突破。首先,《王安石》是一部雅俗共赏、文史结合的好书。说它是好书,一是指其可读性,二是指其艺术魅力,三是指其社会效应。万斌生坚持严守历史与文学有机结合的艺术原则,所写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均有史实依据,但又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根据表现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情节虚构和生活细节加工,增加了它的文学感染力,是一部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社会教化的力作。其次,《王安石》是一部史诗性的、雄阔厚重的大书,主要表现在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风云际会的人物长廊、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三个方面。最后,《王安石》是一部极富艺术创造才情的智书。全书构思精细,结构缜严,语言明白晓畅,自然通达,文采斐然。可以说它就是万斌生生命的副本,溶进了他半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艺术积累,作者这种敢挑重担、“十年一磨剑”和献身文学理想的精神是值得所有人学习和发扬的。当然,这本书也有一点需要商榷的地方,一是作品对变革力量的表现较为薄弱,二是王安石逝世写得过于冷清。

  《创作评谭》副主编、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 江子认为《王安石》是江西作家和出版社的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合作,是江西文化人对于本土文化内涵的一次自觉的深度开掘,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王安石》是一本有价值的巨著,大的方面不用说了,就是标题也设计得很有特色,都是用王安石诗中的词或句子,而且非常贴切。整部书就像是一部北宋时期的清明上河图。值得商榷的地方有以下几点:王安石是个悲剧人物,因为他行为的本质其实就是封建社会的精英挑战整个封建政治机构、文化体系,所以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因此他的失败就具有了强烈的悲剧性,但小说在这一点上突出得不够。其次,变革派与守旧派的斗争处理得比较简单,应该写得更加复杂一点。小说对于欧阳修这个人物表现得不够。欧阳修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可以说,没有欧阳修就没有王安石,就没有宋代江西璀璨的历史文化,而且他和王安石的关系非常友好,王安石是他的门生,但文中他的形象被弱化了。

  最后,省文联副 、省作协副 刘华对研讨会进行总结。他首先向万斌生表示祝贺,同时也非常感谢江西人民出版社、抚州市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为这本书的出版所作出的贡献。读了《王安石》后,他对万斌生的创作刮目相看,对于他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肃然起敬。《王安石》是江西近年来长篇创作的重大收获,它充分地利用了江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题材上有了很大的拓展,力度也很大,所以写这部小说是个壮举。《王安石》气魄宏大,内涵丰富,没有深厚的历史修养和文学修养是完不成的。他以为,从传统知识分子意义上来讲,王安石等人身上所体现的人格理想是值得深入挖掘的,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和回味。《王安石》一书的总体风格可以概括为端庄、儒雅、从容。这对于当下的阅读是个挑战,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可能引人注目。小说的不足之处可以用一个“化”字来概括,也就是怎样把文献资料“化”为作家笔下的文学真实。他相信,万斌生凭借这样的功力,以后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新华网江西频道3月30日电(记者曾曦)作家辞官潜心10年写长篇,出版后评论界史学界高调评价,市场反映却低迷——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的这一境遇引起关注,专家认为它凸现社会功利和浮躁的文化心态。

  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是江西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策划的重点图书,以向全国招标方式选择作者,当时响应者众多。最后,临川籍作家万斌生中标。万斌生时任中共抚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社联副 、文联副 。中标后万斌生辞去官职,潜心创作,历时10年艰辛写出110万字三卷本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

  为写《王安石》,作者走遍史料里记录的王安石生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个地方,写出的手稿堆在一起比他人还高,并因此患上了疲劳综合症,几次住院。小说出版后,评论界、史学界都有很高评价,认为此书是“历史小说的新突破”,“十一世纪中国宋朝熙宁年间社会变革的史诗般的画卷”。史学家也认为,与当前戏说历史、胡编乱造历史的一些小说、影视作品比,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既尊重历史又有艺术价值的历史小说。

  但是,小说出版首印5000册后,一年时间仅销出3500册,尽管出版社为此做出努力种种,市场反映却依然低迷。

  3月30日,在南昌召开的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研讨会上,一些学者就一部好小说为何无法成为畅销书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就当前流行的说三国谈论语等现象进行比较。不少专家认为,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的境遇,凸现了当前社会功利和浮躁的文化心态。学者罗伽禄说,当前功利过度膨胀的社会现实,使文化和文学变得工具化,这样的结果可能导致一个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的衰落。

标签: 王安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