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从课本里剔除了呢?

非凡网 1056 0

现在教材删去了《伤仲永》,编者真正意图是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我觉得尽管教材删掉了《伤仲永》,但关于《伤仲永》现象及人才教育培养和人才评价将始终成为热点。

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伤仲永》创作的背景和过程。

宋代王安石写的《伤仲永》一直以来是古文名篇,从此文中可以看出,方仲永是确有其人的。而且,也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王安石对他的惋惜之情。据《宋史·王安石列传》记载,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而“金溪民方仲永”,说方仲永为江西金溪人,今天也属抚州市管辖,两地相距54公里,所以方仲永和王安石是正宗的老乡。方仲永和王安石还是同龄人。据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等资料记载,王安石和方仲永都是1021年生人,1025年,年仅4 岁的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8年后的1033年,12岁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也已经12岁的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看后他有些失望,感觉还没有自己写得好,认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1040年,19岁的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1043年,22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一年多了,并且当上了扬州签判,相当于市政府秘书长之类的。这时王安石衣锦还乡,从扬州回到临川,又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两个少年玩伴随着彼此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渐行渐远,到最后达到“泯然众人矣”的陌路程度,这在我们的人生记忆中也有这样的感悟和经历,但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就是,王安石比方仲永更“神童”。据《宋史·王安石列传》记载,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所以即使是在“神童”方仲永状态最好的时候,也不一定能比得过王安石。后来,王安石凭着个人的不断努力,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所以伤仲永也有可能是王安石的一个错觉:说不定方仲永长大了也有其他过人之处,只不过没有让更优秀的王安石发现罢了,这就引起人们对于人才标准和评价的思考。

关于教材删去《伤仲永》有人说是不合时宜,有人说是与现代教育理念抵触等等,但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文章中把一个读书人的理想和成功仅囿于获得名利和升官发财,是绝对要不得的,与我们的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是有害的。

事实上,一些人,无论读书好的,读书不好的,有出息的,没出息的,都在承受着这种理想和理念熏陶下的苦果。

《伤仲永》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从课本里剔除了呢?-第1张图片-非凡网

《伤仲永》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从课本里剔除了呢?-第2张图片-非凡网

《伤仲永》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从课本里剔除了呢?-第3张图片-非凡网

《伤仲永》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从课本里剔除了呢?-第4张图片-非凡网

《伤仲永》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从课本里剔除了呢?-第5张图片-非凡网

标签: 王安石伤方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