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介绍鸳鸯湖诗社原副社长许白凤先生的文章

非凡网 52 0

在2008年11月21日的《嘉兴日报》第C3版:平湖版·东湖·人文 (注;嘉兴市里看不到的。)的一整版文章介绍我们鸳鸯湖诗社原副社长许白凤先生。现转贴如下;

  <FONT color=#dd9222>名重江南一词翁

  ——记词人许白凤

  ■ 孙意诚

  许白凤先生是平湖著名词人,兼工篆刻。他的诗词作品情真意切,清新自然,艺术地反映了历史轨迹、时代脉搏和人生感受,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成就,在我国词坛独具特色,享有盛誉。

  一许白凤原名汉,字奇光,1912年2月生于乍浦城内。其家从事木业,至他垂九世,其高叔祖许河是清代嘉、道间副贡,任乍浦观海书院山长(即院长),勤于著述,撰有《乍浦续志》。其祖母吴太夫人知书达理,常诵唐诗,善讲乍浦掌故轶闻。许白凤幼时随祖母背唐诗,听故事,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七岁入私塾,从师久负文名的丁仙根先生,后丁先生离开乍浦去南浔,乃改从张省庵先生。在丁、张两先生教诲下,许白凤十年苦读,进步很快,打下了诗词创作的牢固基础。

  在此期间,许白凤还爱玩铁笔,自学刻印。十三岁时,亲戚曹映读先生见孺子可教,赠与《秦汉印存》和《西泠八家印谱》,并教以“平正守法,险绝取势”为初学秘诀。自此,他刻印愈加认真,还常向对门精于治印的顾水澄先生请教。他父亲又托温州客商从水路运来二百斤青田毛坯石料,供他练习刻印。他把一颗颗石印随磨随刻,直到把石印磨得像豆粒大小才作罢,其用力之勤奋,可以想见。

  许白凤十六岁时,秉承父命,从事木业,始为学徒,后当会计。其父许砚清先生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商人。当乍浦驻军为防守海防抢修工事来购买木料时,他不像有的木行那样推诿、惜售,而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毅然将厚木板全部售给军队。父亲这种爱国思想对许白凤有良好影响。1937年,抗战军兴,木行被迫停业。后来许白凤与友合伙开设杂货行,但因经营不佳而歇业,乃去上海以治印谋生。到他三十岁时,已积存不少诗作,署名小丁卯,经丁仙根先生选定,编为《野藤花馆诗》四卷,这当是他的第一部诗集。

  抗战胜利后,许白凤曾再度去沪治印,后回平湖,任平湖县参议会事务员一年,兼任平湖商业补习夜校国文教员,又主编《鹉湖月刊》(封面由于右任先生题字,共出四期)。1947年返回乍浦,与温州籍友人创办震泰木行,任经理。业余,他参稽古籍,摭拾见闻,编撰《乍浦黄山志》,于1948年7月由鹉湖出版社出版。

  解放后,由于木材统由供销社经营,许白凤便转营文具业,设店于乍浦南门外大街,并代客刻制石章。1956年,并入公私合营棉布文具商店,翌年因故退出,改入集体商业,淡泊自甘,闲暇常以诗词自娱。“文革”初期,其家藏祖传古籍、书画及其他文物在抄家中损失殆尽,极为可惜。1975年,许白凤退休后,更致力于作词。粉碎“四人帮”后,他精神振奋,佳作迭出。1980年,游北京,与俞平伯、周振甫等先生欢聚。1981年,七十寿辰之时,作《水调歌头》、《金缕曲》等词分赠友好,先后收到二百七十多位朋友寄来的诗词、书画、篆刻等贺件。其中,陈声聪(字兼与)先生贺诗中有句:“诗能妪解真如话,事为人谋未肯闲。”许老认为“颇能为我写实”。1984年,许老校点的张惠言《茗柯词选》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北京举办“爱国杯”海内外书法篆刻大奖赛,许老寄去印钤八方,获得“优秀奖”。同年,他自费油印《乍浦纪事诗》百首一集,分赠友好。此后,他作为镇志编纂小组成员,协助编纂《乍浦镇志》。

  1990年12月11日,为祝贺许老八十大寿,由平湖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平湖县文联、平湖县总工会联合主办的《亭桥词意百家书画展》开始展出,为期8天,观众踊跃,盛况空前,成为平湖文化界一件盛事。1993年,许老应政协文史委约请,自选生平诗词400余首,编成《亭桥词》专集,作为平湖文史资料第五辑,于是年12月出版,受到许老友好和广大读者欢迎。许老诗词作品还散见于《词学》、《飞天》,《二十世纪名家诗词抄》、《中国当代诗词选》、《当代八百家诗词选》、《全球当代诗词选集》、《五四以来诗词选》、《中国当代诗词精选》、《豫园新咏》、《浙江日报》、《新民晚报》、《嘉兴日报》、《晚晴》等书籍报刊。所撰《亭桥词话》于1993年由《上海食品报》连载。他还写了不少文史资料,在市政协刊印的《文史资料》、《文史通讯》上刊出。

  许老曾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嘉兴市作家协会及书法家协会会员、<FONT color=#ff0066>鸳鸯湖诗社副社长、</FONT>杭州之江诗社顾问、平湖鹉湖诗社名誉理事长、平湖市政协之友社社员、平湖市文学工作者协会名誉 。

  二在长期的诗词创作实践中,许老善于把正确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之和谐统一,达到极高的水平,既敏锐反映时代脉搏的跳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又完全符合传统诗词的格律,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深受专家、学者的赞赏。王遽常先生评为:“名句绸缪,清新飘逸。”郑逸梅先生誉为:“清便婉转,如流风回雪。”“用旧词写新事物,而有境界,有诗情画意,故能动人。”这是周振甫先生的评语。“格宗宋元,义兼新旧,不独卓然成家,亦且符契时代。”是徐润周先生的赞誉。包谦六先生赞之为:“喜以新意新名词口头语入词,自然凑拍,天趣盎然。”萧劳先生评他为:“见功力处,乃是以口语入词,于曲尤胜。”这些评语都道出了许老词作的特色,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关心国家大事、民族命运历来是我国著名诗人、词家的优秀传统,许老也是如此。举凡祝贺国庆、送别瘟神、核弹成功、卫星上天、珍宝岛捷讯、石化厂投产、“四人帮”覆灭、邓小平访美、成昆铁路建成、乍浦港剪彩等重要事件,都一一在他的词中艺术地再现。《点绛唇·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云——

  上界欢呼,一星何处飞来骤。南箕北斗,添个新朋友。 月窟今宵,舞起嫦娥袖。销魂够,东方红透,动地春雷吼。

  这首词用丰富的想象、拟人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表现了我国人造卫星上天这一壮举,歌颂了国力的强盛和科技的发展,充满了自豪之情。《卜算子·成昆铁路赞》——

  不怕远征难,哪怕仔肩重。大渡金沙只等闲,鱼水军民共。 闯过火焰山,穿过水帘洞。千里川滇一线通,百族兴歌颂。

  这首词语言通俗,比喻生动,言简意赅,赞颂了成昆铁路的成功和重要意义。

  偶然兴会,趁个重阳醉。多谢霜溪渔父馈,团一尖三搭配。 水塍郭索成帮,稻粱滋长膏黄,双手剥开红壳,笑它全没肝肠。

  作于1976年的这首《清平乐·醉八螯》用通俗的语言、有趣的比喻和双关的手法写出了横行霸道、祸国殃民的“四人帮”的垮台,使人拍案叫绝。

  光大传统美德、讴歌人间真情之作在许老词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天伦之爱、邻里之情、友朋之谊、酬唱之乐都在他的词曲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虞美人·三埭记游》和《金缕曲·戴家浜行三首》完全用白描手法,以明白如话但又符合格律的语言记叙了亲戚欢聚的生动场景,如“步行林埭犹能够,兄妹欢携手。中秋月子尽情看,天上人间一样庆团圆。”“来了亲娘舅,顿安排,今宵眠食,合家忙透。河蟹捉存甏底里,急付汤锅煮就,正好供重阳杯酒。明日早须打桨去,更呼儿网取银鳞剖。鲜味美,水乡够。”《金缕曲》因特色鲜明,被选入《二十世纪名家诗词钞》。更有《生查子·王老四得鱼招饮》——

  黄梅雨水多,浅岸鱼浮藻。邻叟过田沟,捧着鱼儿笑。 床头老酒壶,携向前村拷。要我来几杯,隔个篱笆叫。

  以看似平淡朴实的语言,写出了邻里间的乡亲真情,散发出浓郁的人情味。1982年,许老游京华与老友觞聚于文化宫西厅,情深谊厚,步萧重梅先生韵填《浣溪沙》——

  人似琼阶聚古台,酒如曲水引流杯,子云快手好诗来。 七十行年千里始,清和时节百花开,绿波照影凤城隈。

  这首小词用明快流畅的语言,以古喻今,言情抒志,写出了与老友欢聚的情景。

  赞美乡土风物、抒写生活情事是许老词笔经常触及的领域。他善于抓住家乡的田园风光、新人新事和个人的生活遭遇,缘事赋志,咏物言志,因景生情,情景交融,写出了许多动人的篇章。散曲《得胜令》——

  花草花开得像满天星,油菜花开得像满地金,龙沟水交响着新歌曲,蚕豆花张开了活眼睛。诗人,须领略田头景。农民,绿意红情体会深。

  用通俗活泼的民间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写出了江南田野美丽的春景,而在这春景之中又蒙上了一层诗人主观上感受到的幸福色彩。《玉楼春·春节市场一瞥》——

  田家都道收成好,百货公司真热闹。玻璃煞亮大橱窗,花样任凭顾客挑。 丙尼条纺新来到,眼见村姑呼嫂嫂,买归做件夹旗袍,料作你看要多少?

  用生动活泼的口语如实写出了市场商品的丰富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满江红·沪上复兴公园看菊》——

  几日西风,正料理名园秋色。有多少曲栏斜叠,云廊回合。客即是花花是客,似曾相识非相识。想渊明寂寞一千年,东篱侧。 过不尽,花时节。传不尽,花消息。订群芳谱牒,频添香泽。万古何如今日好,问花花也如人说。更艺林老干接新红,春无极。

  这首词通过一个普通的生活细节——公园赏菊,运用拟人、对比等写法,展开想象,抒发感受,既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的情趣,又歌颂了新社会制度的优越,构思巧妙,语言自然,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喝火令·元善老夫人问故乡南湖讯奉告》一词则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传神地描绘了嘉兴市区的新风貌,被舍之先生评为“形式音节,一点不差,是十足的旧词,但精神气象却十分新鲜活泼”,成为了“旧诗新做”的生动一例。

  一位词人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不容易,常常需要经历一个多方探索、吸取养料、筛选组合、融会贯通、去芜取精、化为血肉的过程。许老在一首自述其少年时学诗过程的诗中说“有时涉猎到书店,始悟唐音白乐天”,说明白居易通俗平易、洋溢着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对他有深刻影响。他十六岁习商后,长期生活在民间,经常和群众密切接触,了解民生疾苦,熟悉人民语言,为他的词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古典诗词现实主义传统和民间生活丰富感受的密切结合使他逐渐体会到“观风举颂,古调好为今日用。下里巴歌,要比阳春白雪多”、“水岸渔歌,柳阴牧笛,清音都是民间出”,这成为他创作诗词的指导思想,自觉地运用于创作实践之中,终于使他在我国词坛独具特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许老的诗虽为词名所掩,却也功力深厚,造诣颇高。包谦六先生评之为:“诗境亦弥近其词,所著《丁卯庐诗钞》佳作甚多。”他的诗多记事抒怀、友朋酬答之作,自称为“白描记事一囊诗”,语句清新,对仗工稳,意境深远,不落俗套,如“青溪何处埋香骨,寒水无言绕白门”、“丸墨磨疲斜枕研,瓶花带笑侧窥诗”、“鞭摇驴背诗千里,歌放垆头酒百杯”、“蜗涎湿壁摹奇篆,蠹走残书读古文”、“岁月峥嵘忘我老,湖山变换逐时新”、“绿意莺梭织,红情燕剪裁”等句,皆富有新意,使人难忘。其1970年所作的《人造卫星歌》,构思巧妙,想象丰富,热情讴歌了我国高科技成就,其结句:“我作人造卫星歌,坐旁听者皆欢悦,客欲穷诘个中原理究如何,怎奈诗人三寸毛锥不能说。”诙谐含蓄,值得玩味。1996年春节前,他在寄给友人的贺年片上题诗一首——

  有生必有死,未死且陶然。

  酒渴拼深醉,诗多或易传。

  墓碑亲手写,尘事几时捐。

  笑看当头月,无言只是圆。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心胸开朗,襟怀豁达,且又趣味隽永,别开生面,确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三篆刻也是许老擅长的艺术。在这一方面,他用力勤,根底厚,钻研深,造诣高,篆写、刻印、边款、拓印四者俱臻上乘。对于自己的醉心篆刻、苦练铁笔,他在《青田石歌》中曾有生动描述——

  阿奴年方十三四,铁笔一支手勤弄。

  摹篆欲招李斯同,拜石狂呼米颠共。

  父执瓯江贺岩叟,我心所好彼投中。

  百斤精选老云根,千里迢迢一舟送。

  邻人聚目黄白疑,担夫登门邪许重。

  欢喜真如暴富儿,呓语喃喃入宵梦。

  在《摸鱼儿·刀边词》中,他也有如下表述——

  天也许,要三寸钢刀,厚薄判今古。朝朝暮暮,尽细觅蝇头,尖钻犀角,不觉眼飞雾。

  周振甫先生在《锲而不舍》一文(载1982年2月12日《新民晚报》)中评之曰:“分朱补白,静穆苍劲,流转多姿,颇露锋颖。”许老曾为苏局仙、章元善、俞平伯、王遽常、冒孝鲁、钱锺书、周振甫等先生刻名章、闲章,为国际友人高尔曼、耿德华夫妇治印,还为藏族儿女治印百方,正如他自己所说,为“艺林翰苑,又添多少佳话”。他还喜以本身词作入印,如《采桑子》、《重叠金·村姑》、《西江月·观潮》、《高阳台·登苦竹山旧炮台》等,均为上乘之作。钱锺书先生曾对他的《采桑子》一组九印作十分中肯的评语:“倚声清丽芊绵与铁笔之苍劲,风格迥异,真能者无所不可也。”

  许老八十有五时,笔者曾前往拜谒,他虽已久困病榻,仍记忆清晰,思维敏捷,谈诗论艺,怀友忆旧,谈兴甚浓。他还谈到只要身体允许,拟即着手进行的创作,真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使人感佩。但天不假年,许白凤先生于1997年4月11日凌晨谢世,享年86岁。

  </FONT>

  <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 0px auto 5px; TEXT-ALIGN: center" original=";

  <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 0px auto 5px; TEXT-ALIGN: center" original=";

  <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 0px auto 5px; TEXT-ALIGN: center" original=";

  <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 0px auto 5px; TEXT-ALIGN: center" original=";

标签: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