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王安石

非凡网 89 0

  想起了王安石。并不是想起他雄心勃勃但又半途而废的变革,也不是想起他风格雄健、修辞精炼的诗文,而是想起他真诚虔敬、洁身自好的操守。

  事实上,王安石在历史上的显赫声名,更多的源于他的政治革新。正是他推行过于超前的革新,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其中包括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和苏东坡等同样显赫的人物。即便是这些与王安石的政见截然不同的人士,都从未在金钱与私德上对他提出过指责。欧阳修至少在家庭生活上曾传有暧昧情事,苏东坡至少买过歌妓,而王安石则不然,他有过拒妾的光荣历史。

  一次,王安石之妻吴氏依照习俗,替丈夫选纳一名女子为妾。等这位女子进见时,王安石觉得奇怪,于是问:“怎么回事?”女子回答:“夫人吩咐奴婢侍候老爷。”王安石又问:“你是谁?”女子道:“奴家丈夫在军中主管一船官麦,不幸沉船,官麦尽失。我们将家产卖尽,也不足以偿还官债,所以奴家丈夫卖掉奴家,好凑足些钱数儿还债。”王安石又问:“把你卖了多少钱?”女子回答:“八百缗。”王安石立即命人找到她丈夫,并命她随同丈夫回去,还告诉他们不必还钱。

  在封建社会,有钱有势人家妻妾成群不足为怪,而王宰相偏不受染,所以显得特别突出,不表扬还不行。时隔900多年的今天,“三座大山”早被推翻,文明进步的社会制度早已建立,一夫多妻制早被废除,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更硕果累累。不知怎的,好端端的社会秩序之外,竟滋生了叫人头痛的风气, 绝迹了许多年的纳妾和重婚现象,又死灰复燃了。当然,这些事情不是肆无忌惮地明媒正娶,多多少少要瞒着家人和熟人,毕竟“一夫一妻”还写在《婚姻法》里。偷偷地在外面整一个所在,所在里安一个小妞儿或小白脸,喜新不厌旧,内勤外交两不误。所有的乐趣,尽在这偷偷摸摸之中。在这些人当中,有些是从商的有钱人,有的是有权有势也有钱的官儿,也有的是一般的工薪阶层,甚至连打工者也加入了这个挺好玩的行列。这种现象是否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是否是一种社会的倒退或腐化现象,不敢说。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一部分人的担忧和不满,这肯定不会假。有人说,这种现象到了非整治不可、非禁止不可的地步,也有人说不必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究竟如何?老百姓肯定不知道。

  有报载,领导干部腐败60%以上都跟“包二奶”有关系,在被查处的贪官中95%的人都有“情妇”。这个统计数据值得深深地反思,至少可以把“包二奶”与腐败联系起来,进行量和质的分析。往轻里说,“包二奶”是封建思想;稍重点说,是腐败堕落;再重一点,是违法行为。《婚姻法》在修改的时候,都说会加大制裁“包二奶”、“包二爷”的力度,但是,真正到了颁布新法以后,一个个都发现,原来不是那么一回事。只要不被抓到证据,包多少奶多少爷都没人管得着。举证难,难倒了许多的“受害者”,也难倒了不少没事偷着乐的人。有那么几个告成功的案例,但少得实在可怜,力度也远远不够,起不到多少震慑作用。大多数该怎么着还怎么着,一如既往地包着养着玩着,层出不穷的新生力量更在不断壮大着“承包”的队伍。有的做得神不知鬼不觉,有的却干得半明半暗,有的就神了,竟得到合法夫人的认可或帮助(笔者有一熟人,二奶临产了,大奶竟去服侍),了不得吧!没见过的事情多着呢!法律制约着人的行为,人有时候也会涮涮法律。

  王安石洁身自好的拒妾行为固然值得称道,但他无法使自己的为人准则变成人们普遍遵循的法律,这种表率只落下一个好的口碑,并无多少实际作用。与王安石同时代的苏东坡,一直是王安石的反对派,王安石干什么他就反对什么,最终王安石屁事都没做成,吃死了反对派的亏。在后来人的心目中,更多的是喜欢苏东坡。林语堂后来写的《苏东坡传》,很明显地有他对苏和王二人的好恶痕迹,我感觉这太有点文人脾气,对王安石是不够公平的。我还觉得,林语堂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是有的,史料价值就不敢恭维了。

  想起了王安石,真觉得他划不来。

标签: 王安石辞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