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儿子王雱尚在世的情况下,将儿媳妇庞氏以义女身份改嫁,这件事虽不是正史记载,但民间笔记记载颇多,应该真实可信。王安石为什么这么做?原因说出来让人唏嘘。小神童王雱一边以出色的才华名噪当世,一边却是个精神病患者,庞氏的婚姻相当不幸福。
为了不让儿子拖累庞氏,王安石顶着世俗的眼光,毅然决然地将儿媳改嫁出门!在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低下的年代,王安石的人性之光闪耀青史!
少年天才王雱的幸与不幸王雱在历史上是个小人物,不过在当世绝对算得上明星级人物。他二十一岁就中进士,虽然三十二岁就英年早逝,但是留下的著作却很丰富。著有《老子训传》、《南华真经新传》、《论语解》、《孟子注》、《道德经注》,《全宋文》收录了其中十二篇,《全宋词》、《江西诗征》及《宋诗纪事》存词两首、诗五首。
宋神宗在位时,他曾任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龙图阁直学士,年纪轻轻就被冠以“思想家”、“政治家”和“道学家”的名头。虽然有王安石这么个大宰相的爹做靠山,人家王雱根本根本不用靠爹,靠自己的才华,名噪一时。
然而遗憾的是,上天给了王雱才华,却没给他一个健康的体魄,本该是挥斥方遒的年纪,他却因疾病缠身,生活得痛苦不堪。最要命的是,王雱的病是精神病,所以,除了自己,家人更痛苦。
后人分析,王雱之所以得了精神疾病,跟王安石变法不顺,屡遭政治打击有关。而王雱一辈子最大的偶像就是父亲,他也一直致力于协助父亲变法,所以,变法失败带来的痛苦,很可能就是王雱的病根。
有一天,王安石与程灏正在家中议事,正聊到反对派的汹汹气焰,突然王雱出现。只见他光着脚,披头散发,还带着个女人的帽子。进来就很傲慢地箕坐,并轻飘飘地说了句狠话:“只要砍了韩琦和富弼的人头,新法就可成功!”
一看这段细节,哪像一个饱读诗书的君子,那身装扮出现在客人面前,就是对客人的不尊敬。而王安石竟然没有异议,只是批评了他的言论,程颢更是不客气地制止了他的发言。由此可见,王雱那时候精神状态,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
王安石嫁儿媳的人性之光王雱的精神疾病,给庞氏带来难以言表的痛苦。庞氏曾给王雱育有一子,王雱却“以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无端怀疑庞氏给他戴了绿帽子,他对孩子多番折腾,弄得孩子夭折了!
对一个女人来说,丈夫和孩子就是自己的天,现实却是丈夫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根本无法沟通,感情的折磨可想而知。现在孩子也没了,庞氏的精神世界恐怕也处于崩溃状态。
在理学开始流行的年代,对女人的思想禁锢开始逐步严重,那个程颢就是理学的重要人物。按照当时的社会现状,庞氏注定要度过悲惨的一生!
我们不知道王安石在决定让儿媳改嫁时,他的内心有多煎熬。正常情况下,他的这个决定,不会有人赞同。首先庞氏改嫁,对王雱的病情就是极大的伤害,其次,庞氏也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王安石本人也会处于舆论漩涡。
但王安石就是这么做了,他没有简单粗暴地将庞氏踢出家门,而是先让人替庞氏寻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人家,然后将庞氏收为义女,以嫁女的名义,将庞氏出嫁,给庞氏重新觅得了一个新的归宿。
这件事就是有名的“生前嫁妇”的故事。事情发生后,即便王安石的政敌们,都情不自禁地对他竖起大拇指。可见,即便在封建王朝,人性之光足以刺破一切黑暗!
《东轩笔录》还记载了另一则故事:王安石有个学生,叫侯叔献(任工部员外郎),娶了一个不守妇德的妻子魏氏。侯叔献刚刚去世,魏氏就在家中与人私通,弄得舆论沸沸扬扬。王安石听到消息,跑到侯叔献家中,替学生做主,将魏氏逐出家门。
这两个故事,被后人记载为“王太祝生前嫁妇,侯工部死后休妻”。
一曲《眼儿媚》诉尽人间苦王雱曾经写过一首《眼儿媚》的词: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据传,这首词是王雱临终前的绝笔。读者不难体味王雱的情感世界,往事已经模糊,留下的只有曾经的梦,相思就像枝头脆嫩的花蕾,娇弱不堪。躺在病榻上的王雱,不知道度过了几个失去庞氏的春夏秋冬,在去到另一个世界之前,他还有一丝忧愁:那个世界里,还能见到她吗?
催人泪下!
不知道王安石看到儿子作品,是否会潸然泪下。不过,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一回,他恐怕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爱不是自私的占有,而是让对方更幸福,痛苦自己尝。
王安石在放归了儿媳一个新生活的同时,也让他的人性光辉,在那个不平等的社会,光芒四射!
标签: 王安石辞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