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崔武律师开车,载我和苏来曼一同去扬州农学院的田园宾馆参加《2012年度平山清韵诗集发布会》和一年一度的诗友聚会。
到达后,见过新友故交不久,发布会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中开始。今年是平山清韵论坛第三年的新旧诗集发布会,每个与会者都免费获得两套2012年平山会员诗集。先是按惯例自我介绍,然后部分成员上台即兴演出。。。。。由于此次时间安排在4月,也是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日子,但可能有许多诗友忙碌之故,此次与会者与去年元旦的聚会相比少了二三十人,但今天也有五六十位吧!但作为《平山清韵》版主的我,是没理由不来的:)约好的春水如蓝兄也因在北京考试没来,好在另一个邀约的无锡花近楼兄如约而至。
发布会后,举行了气氛更为热烈的宴会。觥筹交错之间,不觉到两点才结束。由于天热等原因,与会者都相继回去了。
临行之际,由于我的驴友习性,我建议去著名的瓜洲古渡去看一下。得到赞同后,我又拉了花近楼,以及与花近楼随行的一个诗友高阳酒徒以及另一个在无锡教育电视台工作的美女辉姑娘。于是我们六人辗转来到了目的地——瓜洲古渡。
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古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距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中心15公里,润扬公路大桥、镇扬汽渡、扬州港与其毗邻相接,与镇江金山寺隔江相对,它和对岸镇江的西津渡同为古代航运交通要点,现在属于国家水利风景区。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一首客愁杰作,入选《唐诗三百首》的《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的金陵津渡,实际上就是西津渡。
“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千年古渡,胜境犹存,唐代高僧鉴真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康乾二帝及历代诗人墨客途经瓜洲,留下了许多哙炙人口的诗篇。民间传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古渡遗址、御碑亭、沉箱亭已成为中外宾客寻幽探古的佳处。
瓜洲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积淀的地方,很多文化名人在此留下过墨痕印记,
当年王安石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船到瓜洲时,见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说的就是这里。陆游《书愤》中也提到“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几百年来更是广为流传。为纪念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而建的“沉箱亭”,静静立于古渡景区的江边。八根廊柱撑起八角形的飞檐穹顶,亭内立着一块石碑,上书“沉箱亭”几字,石碑的背面记述着杜十娘投江的故事概况。精致优雅中透露着清凄。亭边岸畔垂柳成行,柳丝依依随风摇曳,晃动人的思绪,勾起那段凄婉往事。
但是今天在西津渡已看不到长江,原因是在清代江面南涨北坍,原本是江水的位置,逐渐形成道路,古老的渡口边就再也看不到长江水。而瓜洲渡仍然是连接大运河(此段运河称“伊娄河”,唐开元年间,齐浣开伊娄河二十五里,连接原有运河,从扬子津南至瓜洲通长江)和长江的河道。从那时起,瓜洲作为南北向运河与东西向长江十字形黄金水道的交汇点,漕运(南方的粮食北运京城)与盐运(沿海两淮盐场的海盐西运内陆)要冲,帆樯如织,无数客旅经此南来北往,迅速发展为江边商旅要地。
徜徉在景区里,满目衰草和恣肆疯长的枝枝蔓蔓,几乎找不到脚下的路,更看不到游人。好在景点仍然千年屹立在渡头。旁边的沉箱亭也已布满枯枝尘垢。想要知道沉箱亭典故的朋友,请百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便知分晓。
看到这幅模样,感觉到这和介绍中的瓜洲的未来规划极为不协调。规划中写道:瓜洲将是以历史文化为背景,自然生态为依托,运河、古渡为核心,现代旅游为手段的国际化休闲度假胜地。在发展思路上,整个度假区按照“一次规划,分步运作,滚动开发”的思路,遵循“体现运河文化特质,融入健康休闲理念,再现繁华商贸”的原则,将瓜洲打造成“中国运河第一镇”。然而,今日观之,这与目标还相差太远了。
不管如何,我们今天已经感知到了瓜洲的历史的繁盛与现状的苍凉。由此,我们不虚此行。最后,与无锡朋友道别,回归南京。13日扬州之行结束。
4月13日晚草成
标签: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