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瓜洲渡口看红楼梦妙玉的归宿寓意
(一)红楼梦中有好几处提到瓜州渡口,这其中有什么深意吗?
多年前断桥村落的读书会在谈红楼梦,有些读者朋友坦然留言说是他们只把红楼梦当作故事来看,虽然其间也顺带看了一些考据解读,但有时越读越离奇曲折;也有一种看法是“一千个人看红楼,有一千种解法。没有谁是唯一正确解法,只有谁的依据更甚。尊重它首先应该尊重各种言论,谈笑风生各抒己见” 。
早期红学研究有三个死结:即谁是脂砚斋,曹雪芹是谁的儿子,后四十回的续书者是谁;到了刘心武更提出红学研究还存在四个死结:即贾元春的判词之谜,贾元春《恨无常》曲之谜,《红楼梦》书名之谜以及《红楼梦》二十首绝句之谜。
当然,随着红学研究的深入,有更多学者提出新的观点和研究方向也在意料之中,也有认为红楼梦处处影射清朝政治的。
汪大可在《泪珠缘书后》则认为:红楼以前无情书,红楼以后无情书。旷视古今,红楼矫矫独立矣”。故有人问:情之谓何? 答曰:本乎心者之谓性,发乎心者之谓情。作是书者,盖生于情,发于情;钟于情,笃于情;深于情,恋于情;纵于情,囿于情;癖于情,乐于情,苦于情;失于情,断于情;至极乎情,终不能忘乎情。惟不能忘乎情,凡一言一事、一举一动,无在而不用其情。此之谓情书。
我对‘情“不甚了了,只是闲暇时喜欢泡在唐诗宋词里面,学习吸取先人的文学营养与人生体会,对红楼梦毫无研究。但这次关注到有朋友在楼上说:“瓜州渡口自宋以后都是战斗复国的象征,仅仅把瓜州渡口看成普通渡船之地,那哪儿是《石头记》呢?那哪儿是甄士隐呢?瓜洲渡口的劝惩是政治的劝惩,世事的报应”。
论点再提到妙玉的身世及靖藏本有脂批:“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之后再引述了几首宋词如: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南宋陆游的《书愤》,南宋张缉的《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来佐证瓜州渡口是自宋以来都是战斗复国的象征,红楼梦的妙玉命丧瓜州渡口有其政治寓意上的含义。对诗词的兴趣让笔者有探个究竟的驱动。
于是我上网搜索补读了一下,总算看到有个楼主在2011-07-13 有专文题为:【红楼梦中有好几处提到瓜州渡口,这其中有什么深意吗?】,笔者看头看尾没读到什么深意,倒是另一位楼主在2013-09-01 跟帖留下一段话言,但还是重复靖藏眉批这类谜一样的批语,各人从自己的角度理解。
楼上认为真正批语的意思是说:这是妙玉偏辟生涩的地方,正如俗语说的太过于高洁,人们反而不容易理解你讨厌你。你不想屈从康熙去做污浊的官僚,但你不能不屈从这个老家伙。到了时候,南汉队伍打到瓜州渡口,光复中原,将会对他们给予惩罚和劝勉。
(二)瓜洲渡口妙玉遭大劫
对红楼梦不是熟读的朋友可能会和我一样,或一笑置之,或选择再读一遍这段落,以了解妙玉在‘瓜洲渡口遭大劫’的前后故事联系。
话说:贾府被抄家,大观园被官兵抄检搜查,昔日的怡红院、潇湘馆、藕香榭、秋爽斋等昔日姐妹的住所如今已是物是人非,死的死,散的散,却被官兵胡摔海砸,弄的狼藉一片。栊翠庵虽为贾府家庙,不在官家抄没上报财产范围之内,但是因为在大观园里,离的很近,依旧被官兵抄检过,当一群恶煞犹如今日之城管街头执法打人一样,毫无道理,强行搜查有无枉法犯禁藏匿之物,一是发现了这么如此绝色的女尼,二是果然搜检出一箱宝物,被上报,连同妙玉被扣押。
在扣押的牢房中,其他犯事者,见了送来的肮脏不堪的吃食和水后,争抢不已,而妙玉却嫌脏不吃不喝,哪怕她的丫环劝解只喝点水吧,这里不是栊翠庵,哪里有好水好茶?妙玉执意不从,连和这些污浊的下人婆子关在一起,已经觉得自己不干不净了!只是紧闭双眼拨动佛珠默念而已。被其他的下人婆子嫌弃嘲笑侮辱谩骂,这就是真正的“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的故事情节!
妙玉受了贾府抄家的牵连,而贾府同样也遭到妙玉的牵连。忠顺王爷派人核对并质疑,妙玉的一箱子宝物,是贾家抄家时提前藏匿在家庙栊翠庵的,而且这箱子宝物里,其中还有宫家禁物,致使贾家罪加一等,同时贾府人却不知道事情原委,死不承认贾家藏匿宝物至妙玉处,致使被严加拷打,很可能长史官打听到贾宝玉和妙玉有来往交情深,严加拷打的就是宝玉,而宝玉为了妙玉,就是一句不说,逼供也不说。这就是宝玉“心爱”妙玉了,“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因为被逼供严加拷打,伤势严重,昏迷不醒,宝玉才被从监狱抬到狱神庙,才会出现后来的狱神庙茜雪救宝玉的感人情节,才会有贾芸一心想方设法要把宝二爷救出监狱(这个走着进去,横着出来的地方),才会有小红探监送饭菜。后宝玉大难不死。
妙玉在王爷府,虽得忠顺王爷宠爱,但仍一再刻意疏远王爷,愈是这样,王爷愈是喜欢,欲要博得赚取她的芳心。更有王爷儿子小王爷虎视眈眈,欲得妙玉,更有王爷夫人看着妙玉受宠自己冷落,一心趁王爷不在时,故意刁难折磨蹂躏妙玉。最终,妙玉求王爷放了贾宝玉,自己就答应嫁给他。
就在王爷娶妙玉为妾的那天,宝玉获得释放,回到宝钗家在京城的旧房子里。而就在结婚的那个夜晚,妙玉投池自杀未遂,后被玷污后,转卖给一家青楼,小王爷后来才知妙玉被人牙子卖了,连连跌足感叹此生无缘。
宝玉沦落在京城夜巡打更,某一天夜晚,看见了青楼上被逼接客泪眼模糊的妙玉,宝玉扑向妓院,结果被鸨母叫壮奴打得满身伤痛,趴在大街上。正所谓“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这家青楼见妙玉整日寻死觅活的,便转卖给另一家南省青楼了。就在转卖的京口通州码头,妙玉碰到同是去南下寻夫的史湘云。自婚后不久,卫若兰家就被朝廷治罪。卫若兰西北战场兵败,被朝廷流放为戍,贬为湘西烟瘴之地,终身不得归家。史湘云女扮男装公子哥,带着女扮男装的丫环翠缕,去湘西照顾若兰。妙玉劝湘云原程返回,南下水路,路途遥远且艰险,水上行船常有风险,更有各类水贼流寇,打劫敲诈。二人就此永别。从此妙玉上了花船。
一路南下,几个月,妙玉日渐憔悴,心结抑郁成病,在花船上,在瓜洲渡口,妙玉瞧见了对面船里刚救出巧姐儿的刘姥姥。话说刘姥姥由孙子板儿带着,千辛万苦,赎出了卖于瓜洲茶楼勾栏里的巧姐儿,拜别瓜洲江神庙,到江边渡口搭了船,不远处,恰好看到对面花船里的妙玉。
妙玉巧遇刘姥姥,念及前尘旧事,巧姐儿得救,而自己却不得不屈从于青楼,触景伤情,靠近对面船只,妙玉愧解,泪劝安慰了巧姐及姥姥,刘姥姥也老泪纵横,爱莫能助,还说“还亏了当年姑娘你的成窑杯,卖了些个钱”。花船很快不得不离开了,别了刘姥姥后,当夜,花船上,达官爷们饮酒赋诗,狎妓玩乐,妙玉被一官爷买通,另换了船只好过夜,正是这个夜晚,这个月圆的中秋夜,官爷的私船,被一干水贼埋伏打劫,贼寇又贪恋妙玉绝色,正好劫财又劫色。而对于妙玉,达官权贵被贼人打劫,是大大的惩罚,对于自己,却是“刚下了刀山,又要进火坑”,正所谓“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委心愿!”
妙玉轻叹了口气道:“这就是我的结果了!“,随后猛身一跳,投江自尽了。
正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三) 其实在抄检大观园之后还紧接中秋联句情节,借此明写贾府的衰颓景象
这里顺便提一下林黛玉和史湘云两人中秋相对联句作乐的事,诗的开头写“匝地管弦繁”、“良夜景暄暄”、“蜡烛辉琼宴,觥疘乱绮园”等热闹景象,都是故作精神强颜欢笑,而时间点是在寂寞的秋夜进行,情调之凄清犹如寒虫悲鸣。后来妙玉听到,将它截住续完。妙玉深感诗过于悲凉,想用自己所续把“颓败凄楚”的调子“翻转过来”,便从夜尽晓来的意思来做文章。
以下是妙玉续句:箫憎嫠妇泣,衾倩侍儿温。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钟鸣拢翠寺,鸡唱稻香村。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红学专家认为这不过是一种企图逃避不幸命运的主观愿望罢了。自以为能辨歧途知泉源的妙玉,最后也不能免去流落瓜州渡口,“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的可悲下场。这样的安排,正可以看出《红楼梦》反映和批评当时社会各种状况的真实性和深刻性。
(四)唐诗宋词中的瓜洲渡口
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他推行的改革也遭到朝廷内有些官僚的极力反对,他们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三年后,他被逼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钟山家中。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然要他进京。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这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站在月光下,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泊船瓜洲》。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又回到了南京。
王安石写《泊船瓜洲》时已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他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难免字里行间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他是绝不可能如一些学者所说的,会以“春风又绿江南岸”来喻皇恩浩荡,来抒发什么因如愿以偿的复出和将开创变法新局面而欣喜异常的感情了。《容斋随笔》提到平常无奇之“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在这里特殊的语言的魅力。其实诗人写作此句的重心,并没有放在“绿”字,而是放在了“又”字上,要表达的是无情之春风尚且知道一年一度”又“回江南,而作为对故乡情浓意切的诗人,却恰恰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重登仕途;这里有自责,更有着人生的无奈,还有对前途的担忧。再来看诗的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只隔”,显然在情感上与“又”一脉相承,写的都是家乡虽近在咫尺,却不能像春风一样,一年一次定时的又来相会,知何时再能相见的怅惘之情。我们常常引“春风又绿江南岸”来喻形势的大好,将之作为喜庆美景的喻词,其中有误读误解的部分。“明月何时照我还”,故乡的明月啊,几时照亮迎接我归来的路?那才是诗人的原意。
这首诗提到的这个瓜州渡口,和之后抗金堡垒是存在着不同的时代意义,因为这时它更多的是作为历史上运河航线上的交通要道,它位于今天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始于晋,盛于唐。地处长江北岸古运河入江口,是历代联系大江南北的咽喉要冲,因形状如瓜而得名,又称瓜步或瓜埠。
它是晋朝露出水面成为长江中四面环水的沙洲岛逐渐形成渔村集镇,此后由于泥沙淤积,到唐代中期已经与北岸陆地相连,成为长江北岸的渡口。唐开元年间,齐浣开伊娄河二十五里,连接原有运河,从扬子津南至瓜洲通长江;从此瓜洲作为南北向运河与东西向长江十字形黄金水道的交汇点,漕运(南方的粮食北运京城)与盐运(沿海两淮盐场的海盐西运内陆)要冲,帆樯如织,无数客旅经此南来北往,迅速发展为江边巨镇。自唐末,瓜洲渐有城垒。此后,长江主航道逐渐南移,瓜洲与京口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唐代高僧鉴真就是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康乾二帝及历代诗人墨客途经瓜洲,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已是后话。
当年王安石走的水路和红楼梦里面林黛玉和妙玉的应该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吧?,但研究红学有识之士却认为不能把红楼梦里面提到的瓜州渡口看成普通渡船之地,那我们先看看地图再说。
从瓜洲渡口看红楼梦妙玉的归宿寓意
在小说中,林黛玉北上投亲戚,走的是京杭大运河的水路,终点站是运河北端的通州府张家湾,再换乘车马进城。而妙玉从京城回南省:从京城先到通州码头(京东首邑),乘船游经永济渠到通济渠到江南河,经过临清,顺着京杭大运河,一直南下。
看来,瓜州渡头是金陵地区主要上下船离别及回到家乡的地方。
唐朝的也有好几首著名的瓜洲渡头离愁诗。比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张祜的:“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高蟾的《瓜洲夜泊》:“偶为芳草无情客,况是青山有事身。一夕瓜洲渡头宿,天风吹尽广陵尘。
到了宋金对峙时期,宋朝偏安江南,瓜洲正式成为战争前线,南宋干道四年(1168年)瓜洲开始筑城,建都巡检营廨,并在此击败南侵的金主完颜亮。
我们来读南宋偏安江南后陆游写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翻译成今天的白话就是: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天,当时陆游六十二岁,居家乡山阴时所作。由于诗人被黜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就是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这首诗中提到134楼说的瓜州渡口自宋以后都是战斗复国的象征, 若诗句和这看法有点关联就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几句,那是写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溃退金兵的事件。后来在宋孝宗干道八年(1172年),陆游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亦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这两句都是概括辉煌的过去,而今恢复中原之机会不再。
再读南宋张缉的《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诗中提到的南徐乃古州名,即现在的江苏镇江,而多景楼为南徐胜迹,亦在镇江的北固山上,神州此指京都。此词通篇借景抒情,蕴涵着无限凄凉感时之意。上片触景伤情,引起了故国之思。江头新秋,又带来几多新愁。塞草连天,神州何处?写出了对故国的无限忧思。下片抒发感慨。古今多少英雄泪,都随江水东流去。眼前只有瓜洲明月,江上渔竿,感时伤事,不尽欲言。诗人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陷于金兵之手。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表达了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
(五) 如果要说瓜州渡口这个地方和妙玉有什么结局的巧合,那要算发生在明万历二十年间 (即1592年))杜十娘投江自尽故事有所类似。
明代冯梦龙着有《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人公杜十娘曾为青楼女子,深受压迫却坚贞不屈,为摆脱逆境而顽强挣扎,将全部希冀寄托于绍兴府富家公子李甲身上;然而她怎么努力也逃脱不了悲惨命运的束缚,李甲背信弃义,将其卖于孙富。万念俱灰之下,杜十娘怒骂孙富,痛斥李甲,把多年珍藏的百宝箱中的一件件宝物抛向瓜州渡口的江中,最后纵身跃入滚滚波涛中。
到了清代,朝廷曾在瓜州巡检行署漕运府都督府等机构,这和曹雪芹红楼梦的时代相符。尤其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更将巡视南漕御史置移瓜洲。康熙、乾隆二帝六次南巡时,均曾驻跸瓜洲,并在锦春园设有行宫。清康熙末年,由于长江中在仪征瓜洲之间涨出了北新洲,致使长江江流北移,镇江与扬州段长江开始出现南岸淤涨北岸坍塌的情形,南岸的镇江附近涨出大片江滩沙洲,北岸的瓜洲则成为顶冲点,江岸开始不断坍塌。到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瓜洲全城最终全部坍入江中,昔日的繁华街市,连同众多的名园佳景,一同付诸江流。今天的瓜州古渡已不是当年的那个了。
笔者在1995年曾和一位中国友人游览镇江的北固山之后,乘坐瓜洲汽渡到对岸续游南京扬州,我为什么还记得那陈年破事,是因为当时最后一班船渡轮刚离开码头,我们边跑边招手使劲喊叫把船给喊回来的,只是当年的岁月已随长江悠悠东流去再也喊不回来了。
摘录自2015年4月4日笔者在断桥村落的几则留言存稿为记以免沉没文海
标签: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